印度退出RCEP后,中国对东盟出口增至41%,李显龙算盘落空
2025年10月28日,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的讲台上,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抛出一组对比数据:印度人口年龄中位数28岁,中国却已高达39岁。他断言,年轻的劳动力将让印度最终超越老龄化加剧的中国。
这番话被印度媒体争相转载,却让熟悉地缘政治的人们嗅到了不寻常的意味——因为就在13天前,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刚在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会议上呼吁中国“放弃自给自足,拥抱相互依存”。
两场演讲,看似议题不同,却指向同一个核心:新加坡这个马六甲海峡旁的城邦,正试图用话语撬动大国博弈的天平。而这一切的伏笔,早在2019年印度宣布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时便已埋下。
印度退出的理由直接且坚决。莫迪政府认为,一旦加入RCEP,本国市场将被中国商品冲垮。印度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逆差长期高企,尤其是对中国。
印度太阳能电池板产业的故事成为典型案例:为保护本土制造,印度对中国产品征收25%关税,结果越南和泰国的太阳能板对印出口迅速翻了4倍和25倍。这种“防住一方却漏了另一方”的困境,让印度对区域自贸协定充满戒心。
然而,印度的退出反而加速了剩余15国达成协议。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
此后两年内,中国对RCEP伙伴国的出口额从8751亿美元跃升至9964亿美元,增长1210亿美元;而中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却从9925亿美元降至9499亿美元。
一升一降间,中国从协议前的贸易逆差1171亿美元,转为顺差466亿美元。新加坡自身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21年至2022年,新加坡从中国进口额从550.4亿美元猛增到820亿美元,涨幅达269.7亿美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产业链的重塑。RCEP通过原产地累积规则让关税成本大幅降低。山东青岛海关在协议生效一年内因关税减免节省3.8亿元;安徽的叉车在澳大利亚销量增长63%。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在过去五年上升31%,双方在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供应链交织得越来越紧密。
这一局面让新加坡感到不安。李显龙和尚达曼的讲话暴露了其深层焦虑:一个没有印度制衡的RCEP,使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影响力过于突出。
新加坡赖以生存的法宝是在大国间保持平衡。它既需要美国提供的安全支持(樟宜海军基地常年驻有美军舰机),又依赖中国带来的经济红利(中国连续12年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1111.1亿美元)。一旦中国在区域内形成“单极主导”,新加坡的转圜空间将被压缩。
尚达曼劝中国“不要自给自足”,正是因为新加坡的经济命脉系于马六甲海峡的航运贸易。
中国每减少一分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新加坡的枢纽价值就衰减一分。现实中,中国已在多路径突围:中欧北极快航已开通,皎漂港、泰南陆桥等项目的推进正逐步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加坡一边劝他国保持开放与依赖,一边在自己关键领域追求绝对自主。这个国家在水资源上投入海水淡化,在粮食安全上囤积储备,在国防上打造精悍部队。
这种“劝你别做,自己拼命做”的双标,恰是小国生存逻辑的体现:希望大国相互依存以便从中搭桥,自身则牢牢掌控核心命脉。
印度的现实却难以支撑李显龙的“厚望”。印度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5年,近70%劳动者仅掌握基础装配技能。富士康在印度建厂三年仍调试生产线,苹果产品良品率不足中国一半。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印度贸易成本比中国高18%,公路货运成本高昂、电力供应不稳定持续拖累制造业效率。这些结构性短板,不是年轻人口数量所能简单弥补的。
五年过去,RCEP重塑了东亚贸易格局。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
而印度在退出RCEP后转向双边协定,与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签署协议,但未能扭转贸易逆差扩大的趋势,2025年已达400亿美元。在泰国、越南凭借区域一体化快速吸引产业链转移时,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