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介绍

为建新城,延安平33山、投千亿,硬是在山顶造出城市

发布日期:2025-07-18 16:08    点击次数:145

1000个亿,33座大山,78平方公里的新城,全是黄土坡上“抠”出来的。

不用外人说,这事儿要不是亲眼见着,谁信啊?

延安人信,他们不但信,还真就干成了。

别觉得削山是啥高科技工程,开始的时候,现场就是黄土、推土机、汗水,风一吹,土扑你一脸。

削山,不是剪指甲,动的是真刀真枪。

2012年那阵子,老城区北边的山,一座接一座往下“啃”。

山不动?那就一层一层剃头似地削;

沟太深?那就填,拿削下来的土往沟里堆,堆出个平地来。

一听说这事,第一反应都是:“延安?那不是个小地方嘛,削这么多山干啥?又不是一线城市。”

唉,说这话的人,可能根本没去过延安老城区。

城市像裤腰带,勒得人喘不过气

延安的老城,在地图上看,就是个“Y”字形的细长带,三面环山,两河穿城。

主城区宽的地方一公里,不宽的地方只有200米,比北京三环路还窄。

人挤人、楼靠山、车堵成串,你想象不到一个只有50万人口的城市,能把交通搞得比广州上下班还难。

我当时去的时候打车,司机一句话形容得真妙:“我们这城啊,像裤腰带,全靠勒。”

我一听笑了,可细想也真是。

地儿窄,楼盖不上去,街也拓不了宽,往哪发展?只有往天上飞或者往山上挖。

飞不现实,那就只能挖山。

挖的不只是山,还有命

真不是夸张,黄土高原的山,说它软吧,它能塌,说它硬吧,它顶风一站几百年。

这土性子怪,湿了沉,干了松,搞不好就是滑坡泥石流。

搞建设?你得边削边“哄”它。

有人说这项目烧钱,确实,1000个亿砸进去,但光看成本你根本看不出这工程的狠。

你得去现场站一站,看看那上万台机器怎么在山坡上排成一列,推、挖、装、运,每天24小时轮班作业。

人不休,土不歇,三五年时间,把33座山削成了板儿地。

工程完工那天,连本地老乡都直摇头:“啧,这要不是咱亲眼瞅着,真以为是动画片。”

削完了山,平出来个城

新城区不是拍脑袋造的,分成北区、南区、西区,规划得明明白白。

北区38平方公里,办公楼、医院、学校、商场全安排上,市政府都搬来了。

南区主打“红色”,搞文化体验和旅游,延安大剧院、新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都扎堆那块儿。

西区嘛,小而精,专门给旅游产业开口子,接住那批批来“打卡延安精神”的游客。

有意思的是,这城虽然是新建的,但楼都不高。

为什么?为了不破坏景观,控制高度不超100米。

你看不到哪个建筑特嚣张地冒出来,全都规规矩矩,跟着山势排队一样站着,看着就舒服。

别小看这点“克制”,全国多少新城都恨不得往天上蹿,延安反而更懂得怎么跟山和谐共处。

生态绿化也是真下功夫,绿化率超40%,到夏天,山不再是光秃秃的,连风都透着股青草味儿。

黄河水也“搬家”了,延安人真拼啊

新城区修好了,那得解决水源问题。

别忘了这可是在黄土高原,地上干,地下渴,光靠下雨可撑不起几十万人的新生活。

于是他们干了件更硬核的事:把黄河的水“请”进来了。

每年从黄河引水上万立方米,像给整座城市接了个大输液。

原来靠天吃饭,现在是精准配水。别看这事听着轻巧,背后可是花了无数工人几年的命才修出来的。

你要是站在新区高处,能看见河水从几十公里外绕进城里,然后一条条管网分发到每栋楼、每间屋,延安人终于不用再抬水上山了。

老区没被扔,新城也不自恋

有人担心,修了新区,老城区会不会就凉了?并没有。

老城区还在继续运营,那些红色遗址、博物馆、窑洞老屋都留着呢,城市新旧交汇得很巧妙。

新老城区之间也修了快速通道,20分钟能跑完,全程没红绿灯,开车就跟飙轨道一样爽。

有人说:“新延安,像极了一个有钱有颜又不张扬的青年。”我觉得还真形象。

它不是要一夜暴富,而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几十年欠下的发展账一点点补回来。

不是富贵之地,但是真拼命的人间

延安不是北京上海,不是网红城市,也不在流量的风口上。

但它从来不等机会,而是自己挖出来一条出路。

你说它是新时代“愚公移山”?对,也可以这么说。

只不过,愚公动嘴动锄头,延安人上机器开炸山,效率高十倍不止。

以前说延安是红色精神的源头,现在我觉得,它是现代城市规划里,最不讲条件、最讲毅力的那批狠人。

山不让道?我削。水不够用?我引。城没地儿建?我造。

这事真没人教他们怎么做,全是自己一锹锹挖出来的经验。

不是说他们想当样板城市,而是他们实在没法不拼。

延安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命拼出来的。

谁说偏远山区不能有现代化生活?谁说旧革命根据地就该一直穷着落后着?人家不吭声,可真就干了个大新闻。



上一篇:移民大数据,十堰美女刘姣嫁给了武汉大人物
下一篇:小秦淮河畔老漆器二厂实现绿色蝶变引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