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路少年一条龙破门:中国足球好苗子究竟如何培养
球场边的风有点冷,家长们手里拎着水杯,眼睛却都黏在场上那个带球狂飙的小子身上。
那小子,真不讲武德,带球像窜天猴,防守队员追得满脸通红,鞋带都快甩飞。
突然一个变向,身体低成弯弓,球贴着草皮飞进门里。
那一刻,谁还记得比分?
我旁边大叔激动得嗓子都破音:“这孩子,真是块好料!”
空气跟着炸了,微信群里“未来国足核心”四个大字刷了屏。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年头靠一脚进球就能带动全场氛围,比带货主播还会控场。
我得承认,看到那脚进球,我脑子里闪过一堆老黄历。
谁还没见过几个天赋好的孩子?
小时候我们小区里也有个张大力,赤脚踢球能把大个子撞翻,最后却被家里逼着学钢琴去了。
中国足球苗子多?
多!
可能熬出头的,像买彩票。
每年青训基地、校园联赛、社区野球场,都有家长在场边喊“这孩子是个天才”,可天才也要长成大人不是?
转眼间,娃娃脸长成了胡茬,速度慢了半拍,球场成了“回忆杀”。
有时候会想,是不是我们太喜欢把希望压在一个孩子身上?
看见谁踢得好,就恨不得明天送他去西班牙。
可现实比小说狠多了。
有的家长一边给孩子买最新款球鞋,一边又在查高考加分政策,嘴上说支持,心里盘算盘得比谁都精。
足球在中国,永远挤在“学习第一”和“稳定工作”中间,像夹在包子里的白菜叶,想突出都不成。
青训数据年年涨,注册球员翻了番,成材率还不如日韩。
你说气人不气人?
这孩子的故事,我也打听过。
普通家庭出身,爸妈就是那种早出晚归的工薪族。
球鞋穿到开线也舍不得换,训练场上别人都走了,他还在门边练射门。
没什么天赋光环,倒是一股死磕的劲儿。
教练说他突破有点“野”,其实就是不怕撞,敢往人堆里扎。
比赛时他脸上的汗珠,都能看出不服输的倔劲。
场边家长悄声说:“看着像武磊小时候。”
我心里却想,别急,光有狠劲不够,路长着呢。
说起来,最近这几年中国足球青训搞得挺热闹,U系列球员数量涨得快,但职业联赛能出头的,还是那么几个。
你们看过数据吗?
2018年后注册青少年球员大约多了50%,可成年队里能留下来的,屈指可数。
说白了,“好苗子”不缺,缺的是让苗子长成树的土壤。
青训营里学技术,家长家里补营养,到了比赛场上,孩子却越来越“油腻”,速度没了,爆发力没了,倒是体检指标都达标。
欧洲教练来中国,最常说的就是:“你们孩子太干净、太规矩、太被照顾。”
足球不是温室花朵,真不是吃海参吃出来的。
技术上,这孩子带球突破确实带点门道。
他喜欢晃肩,吸引防守,突然一脚爆发,像孙兴慜在热刺那种“说过就过”。
看他比赛,能感觉到那种敢于单挑的冲劲。
心理素质也不赖,场上比分胶着,别人慌,他还能咬牙做动作。
可说到底,足球场是泥地,不是演讲台。
你得扛得住摔,扛得住冷板凳,还得扛得住没人记得你的那几年。
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画面,武磊小时候在上港踢球,场边没人认识他,自己在场地两头来回冲刺。
后来他成了国脚,进了西甲。
那会儿,谁能想到?
再看看日韩,孙兴慜小时候被老师骂哭,香川真司干脆自己偷偷练球。
你说咱们的孩子没天赋?
真不是。
咱们缺的,是允许孩子摔跤、允许孩子慢慢来的环境。
家长要面子、社会要成绩,最后孩子就成了夹心饼干。
场边有老球迷吐槽:“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不是苗子不行,是大人太着急。”
说得真不假。
你光喊“亚洲前三”,喊多少年都没用。
网友嘴上风风火火,心里门儿清。
每年都说“未来可期”,一年一换主角,最后国家队还是熟脸。
说到这里,想起去年有个天才边锋被家里补到体型发福,球场上喘得像老牛。
球迷调侃“海参吃多了”,听着好笑,其实心里苦。
足球需要倔强,也需要时间。
那些能踢出来的孩子,都是在“没人看好”的日子里自己坚持下来的。
你给他舞台,他不一定能飞。
你不搭理他,他反而可能自己就硬气起来。
这孩子现在风头正劲,明天还会不会在泥地里摔倒再爬起来?
谁知道。
只盼着中国足球别再用“希望之星”绑架孩子,别再用“亚洲前三”催苗子拔节。
我会一直在看台上,看他一次次带球冲出去,摔倒了拍拍土,站起来继续跑。
至于未来能不能进国家队,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武磊,谁知道呢?
说不定哪天他吃腻了海参,改吃鱼香肉丝,速度就又回来了。
你们说呢?
球场的风还冷着,故事才刚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