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被称书呆子的黄维,为何引发刘伯承与粟裕联手夹击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正式开打。这次规模最大的战役,涵盖了碾庄圩、双堆集、陈官庄等几个重要战役,而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中野和华野联合作战,围歼黄维兵团。
你看,解放军的战史里,涉及两大野战军合作的大战并不算多。至于那位在国军里被叫“书呆子”的黄维,虽然指挥水平和治军能力都说不上特别出色,但偏偏能引得解放军的顶尖战略家刘伯承和粟裕都愿意同时出手,原因也挺有趣。说到底,黄维的战役安排虽然不够灵活,但他掌握的兵力和阵地位置,对解放军来说,还是不能小觑的。再加上那场战役可能关系到整个战略布局,刘伯承、粟裕两个重量级人物,当然得先重视这“潜在威胁”,全力以赴地去包抄、歼灭。所以,虽然黄维不像别的将领那样出名,但这场“合作”,全是在对整体局势的考量之下做出的决策。
一、刘伯承、粟裕联手围黄维
黄维是国民党军十二兵团的指挥官,手下驻有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总兵力达到12万人。当年,他的部队在东北战场的廖耀湘兵团和华东战场的邱清泉兵团一样知名,被誉为国军的三大王牌兵团之一。
黄维兵团主要由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组成,一直活跃在华中战场。
淮海战役刚开始,粟裕指挥华野的主力部队包围了黄伯韬第七兵团,十二万人被困在碾庄。蒋介石看到华东野战军居然用主力攻打徐蚌地区,感到挺吃惊。为了确保兵力占优,他下令黄维带领十二兵团快马加鞭赶去支援徐蚌战场。
要是让黄维这十二万兵团进入徐蚌战场,而敌方八十万兵马早已在徐州集结,那我们华东野战军只有四十多万,战略形势就变得非常不利,取胜的难度就大大增加。
为了应对这个局势,我们采取了这样的安排:东线集中力量歼灭黄伯韬,中线用来牵制杜聿明,而西线则是阻击黄维。
原本西线阻击的任务,起初由中原野战军一手搞定,可是因为中野队伍一路挺进大别山,结果把大部分重武器丢掉,兵力也变得紧张起来。本军七个多纵队,总共十二三万人。考虑到整体局势,粟裕看得很开,从前线压力很大的围黄慑杜部队中抽调了华野的第三纵队和两广的两个纵队,和中野联合起来,合力阻击了黄维十二兵团。
东线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后,粟裕调动了五个纵队,配合刘伯承率领的七个纵队,合计十二个纵队,总兵力二十多万,联手向黄维发动了攻势。
二、刘伯承妙计阻敌
黄维虽然是黄埔一期的学员,但他不太拿手打仗调度,长期待在军校和训练管理岗位,给人一种文官的呆板感觉,所以有人戏谑他是个书呆子。
蒋介石筹建十二兵团时,原本打算让18军军长胡琏担任司令官,但因这兵团归属于华中剿总白崇禧旗下,而白崇禧和胡琏之间关系不太对头。为了顾及白崇禧的面子,蒋介石便把黄维安排到这个兵团的司令员位置上。
蒋介石指示黄维东赶快支援徐州,要求他毫不犹豫,一点借口都不准找,必须迅速冲到战场上去。
黄维觉得自己十二兵团装备得挺多,重武器也不少,因此一点都没把刘邓那十几万的兵力放在心上。
不过打着打着,黄维觉得越打越吃力。从豫南到安徽这段路上,淮河的支流挺多的,国军的重型装备往前推进的速度也不算快。
刘伯承让各个纵队靠着河流一波接一波地进行抵抗,成功地拖慢了黄维的攻势。
黄维到了蒙城以后,干脆不走蒋介石那条老套路,不再在每条河面都非得渡过去,转而绕远一点,靠近固镇,打算靠那边方便的铁路,给庞大的十二兵团补充粮食和弹药。
刘伯承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好机会,要是黄维一直待在蒙城,中野那边没有强攻武器,肯定难以打下。就在他刚离开蒙城、还没到固镇的时候,在野外把他拉住包围一圈,可能就能歼灭了。
就在黄维兵团刚刚离开蒙城、强渡浍河、打算继续前行的时候,中野、华野的部队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过来,结果让黄维兵团再也动不了,无法再前进一步。
这个包围的地点也挺扎心的,过了浍河之后,离水源地远了点,让国国难以坚持多久。
围堵的核心区域,就是后来成名的小镇——双堆集。
二、最后的血战:黄兵团18军15次决死冲锋
刘伯承担着统一调度,将包围黄维的各个纵队整合起来指挥。
双方各有20万和12万兵力,这么一拼,打到这个程度,大兵团对大兵团,战斗区域又有限,基本上不用什么什么谋划或技巧,全变成了力量的硬碰硬。
起初,黄维靠着自己重武器多,尤其是坦克、榴弹炮和汽车这些,自信满满,觉得进攻或防守都没问题,即便刘粟联手,也难以突破他这么庞大的兵团。
不过,华野经过一年多的打拼,已经组建起了强大的炮兵战队,他们的火力彻底覆盖了黄维的兵团,让对方几乎难以招架。
在解放军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85军110师的廖运周率部选择了起义。这样一来,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除了十八军的主力外,其余三个军都受到重创,几乎被打散。黄维兵团被压缩在双堆集东西10里、南北5里的狭窄区域内,和黄伯韬在碾庄圩被包围的情形如出一辙。
12月6日至10日,中野的主力队伍对黄兵团的14军、85军、10军展开了疯狂的攻击,先是远距离用大炮猛轰,接着靠近后,士兵们用一种黑科技“没良心炮”——也就是用废油桶绑上钢圈后发射,打出的炸药包威力比手榴弹大几十倍,火力猛的让国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纷纷慌不择路。有不少国民党士兵被震得晕头转向,趴在工事里,直到被我军俘虏带走时还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黄兵团的核心阵地很快被逼退到小马庄一带,这里就是黄维兵团的指挥部所在地,由18军的主力坚守。
华野7纵57团在小马庄一带发起猛攻,攻占了至关重要的大王庄。黄维和胡琏下令18军军长杨伯涛务必要不遗余力地夺回大王庄。
18军一直以来在和解放军的战斗中表现得挺硬气,东进淮海战役从没吃亏,是黄兵团里最强的一支。
杨伯涛调动整个兵团的山炮和榴弹炮,对大王庄进行了一阵猛轰,然后派坦克开路,对庄内进行了猛烈的冲击。
守住大王庄的57团1营,用地堡和工事,还有加固的机枪火力,对18军的首次突击进行了有效反击,把他们给挫败了。
国军补充兵力后,又向营团级别发起了冲锋,飞机也赶来帮忙,大王庄里的所有房屋和工事都被炸个底朝天。两边士兵近身格斗,激烈厮杀。第二次冲锋也被我华野的战士们英勇抵挡住,打退了敌人。
杨伯涛咽不下这口气,再次不顾一切地补充兵力发动了冲锋。虽然在开阔地带遭到我军炮火的大量打击,但他还是冲进阵地,突破了57团1营的防线,一路打到了营指挥所,1营的营长和教导员都拿起刺刀,与敌人拼死搏斗。紧要关头,附近中野6纵46团派出一个营来支援,终于把局面稳住,击退了敌人第三次的冲锋。此时,57团1营已经伤亡大半,但我方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依然誓死守住阵地,坚决不退。
18军被逼到绝境,也都快急哭了似的。杨伯涛一遍又一遍地拼命派兵冲杀,搞起了那种拼尽全力、不要命的营团级突击,结果许多团营长都阵亡了。一直打到最后,兵力都快用完了,连军里的厨子、司机、通信员都上阵送死。据统计,18军竟然连续发起了15次拼死冲锋!
华野7纵不断调兵和敌人在战斗,打到后来,士兵伤亡得厉害,实在坚持不下去,7纵司令员成钧也没兵可以调,只能把最后一点兵力——司令部警卫连,也都往前线顶上去,终于挡住了18军最后一次冲击。
18军不择手段地猛攻,没能把大王庄拿回来,死伤惨重,损失了几千人,33团的主力也全都牺牲了,整支军队伤筋动骨,已无力再战了。
三、黄维坚守、胡琏逃跑
大王庄血战之后,粟裕又调来了三个纵队,差不多有10万人,交给参谋长陈士榘统一指挥,向黄维的集团发起最后的猛攻。由于兵力占优,解放军迅速调来增援部队,于12月13日展开对黄维最后的据点的攻势,把剩下的抵抗彻底打垮。
黄维心灰意冷,绝望之下,他和胡琏等高层将领乘车各自逃去。士兵们看到司令员已经放下武器,不愿再坚持,纷纷投降,放下了抵抗。
黄维在逃跑的时候,坦克突然出问题,动不了,胡琏赶紧让他上自己的坦克,一块儿继续跑。
黄维觉得这肯定是天命,于是催促胡琏先走。胡琏在华东战场上和粟裕几次交手,每次都能带部队干出去,这次18军全军覆没,他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悲痛万分。黄维让他赶快离开,说,这里的一切,总得有个见证人。
这次战斗中,黄维、18军的军长杨伯涛、118师的师长尹钟岳等主要的将领,都被解放军俘虏了。
黄维被抓后,一直不承认自己败了,总觉得国军各部配合得不好,把自己陷在双堆集这边了。
几年后,他再次见到廖运周和郭汝瑰,依旧在指责郭制定的东援路线是坑爹的“数线”,其实郭氏确实是我军的卧底。他还责怪廖运周对他的信任没有珍惜,特别是在双堆集突围时,黄维曾把榴弹炮、战车这些先进装备交给廖运周,可结果廖氏竟带着部队“叛逃”了。
黄维一辈子都不肯承认失败,等他从战犯管理所出来之后,把剩下的日子都花在了设计永动机上。凭他的聪明才智和学识,也许早就知道永动机在理论上根本不可能实现,但他偏偏沉迷不悟,仍然不断地尝试制造各种永动机。这份痴迷和执着,真是让人既心疼又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