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的中印冲突期间,蒋介石为何错失了进军中国大陆的良机?他的内心矛盾在日记中得以显露
1962年10月20日,鉴于印度屡次侵扰和挑衅,对中国领土进行蚕食,我国已忍无可忍。在此背景下,毛主席果断决策,下令对入侵的印军展开自卫反击行动。
迅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国边防部队迎难而上,成功克服了高原缺氧、环境恶劣、补给线紧张等重重困难,分别在东西两线发起了对入侵印军的坚决反击。
在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取得了卓越的胜利,不仅成功消灭了入侵印军的6个旅,造成印军4800余人伤亡,还俘虏了约4000名印度士兵。尽管自卫反击战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军始终展现了极大的克制,但最终依然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正当中国边防部队对印军发起自卫性反击之际,远在东南海岛的蒋介石却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他那位老对手和宿敌——中国共产党,竟然与印度发生了冲突。对于蒋介石来说,这似乎是一桩利好消息。
鉴于当前大陆正遭受着严重的自然灾害,若与得到美国及苏联支持的印度发生冲突,必将极大地分散大陆的精力。显而易见,这将极大地减轻蒋介石所承受的压力。
历经数十年与共产党的较量,蒋介石在其他事务上或许显得犹豫不决,然而在反共事业上,他却展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这种坚定程度,即便用“坚如磐石”来形容亦不过分。
昔日,为了剿灭共产党,蒋介石不惜置日寇的侵略与东三省的沦陷于不顾。如今,目睹了统治大陆的共产党与印度发生冲突,共产党或许会遭遇不幸,但蒋介石心中自然毫无道德上的负担。他坚决反对,甚至愿意与印度联手对大陆施压,在这一过程中,他内心亦无任何心理压力。
然而,面对中印边境的冲突,蒋介石并未如众人所预期地欣喜若狂,更未借此机会出兵东南,意图使大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以谋取渔翁之利。相反,他显得极为尴尬,以至于连表态都显得模糊不清。
为何如此?这主要源于蒋介石的自我定位。即便败退至大陆,即便退守海岛,即便依赖美国的援助勉力维持生存,蒋介石依旧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即便在海岛之上,他依旧坚持自认为是中国的正统,声称对整个中国拥有主权。
原本,这仅仅是蒋介石用以自我慰藉并试图影响海外华人的一枚棋子。然而,当解放军对入侵印军的自卫反击战展开行动时,蒋介石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鉴于他对共产党的深仇大恨以及一贯的反共立场,按理说,他应当“理所当然”地对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步行动表示坚决的反对,并站在印度的立场上。
尽管蒋介石的行径可能被视为无耻,他却仍保持着中国人的基本立场。这场冲突源于印度对中国领土的侵占,蒋介石自称且坚持拥有全中国的主权,因此他自然应当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若不然,他不仅会被全体中国人唾弃为卖国者,甚至他那不愿倒下的威严也将因此一败涂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已失去大陆多年,对西南战局的认识几乎如同盲人摸象,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因此,在面临中印冲突时,蒋介石显得极为尴尬,始终不敢明确表态。
固然,蒋介石集团在内心深处的纷繁纠结与复杂思绪中,并未给出明确且坚定的立场。然而,随着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展开,蒋介石彼时的情绪波动,却通过其日记得以详实记录。
蒋介石对印度颇有深刻认识,在他败退至大陆之前,长达23年的大陆统治生涯中,他真正出访的国家屈指可数,印度便是其中之一。
在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蒋介石曾赴印度进行访问。尽管当时印度仍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蒋介石却得以与时任印度领导人尼赫鲁会面。因此,他对印度、印度军队,乃至尼赫鲁本人,均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
自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以来,蒋介石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集团对该战事亦给予高度重视,持续保持密切关注,并竭力搜集相关信息。
据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所藏蒋介石日记记载,蒋介石在上周10月20日之后的反思中,首次提及中印冲突。他在日记中记录道:
本周印度军队向共军攻击,据印自报,激战后逐退共匪数里,20 日共匪新华社宣布中印边境与东西区皆正在激战中,并且自称共匪受伤甚重,其意在对印度发动最后报复行动也。此战双方虽皆有伤亡,但决无结果,最后仍拖延乎。惟“泥黑路”小丑无耻,说不定从此屈服于匪共也。
依据蒋介石的日记习惯推断,该段“上周反省”的内容很可能是在20日之后所记录,即中印冲突爆发之际。此段文字不仅引用了印度媒体与新华社的报道来证实冲突的爆发,同时也显露了蒋介石内心的忧虑之情。
他忧虑印度总理尼赫鲁可能“向匪共低头”,即担心印度无法抗衡解放军,进而向中国求和。显而易见,尽管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仇大恨,但他在解放战场上亲历了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交锋,并最终败北,因此他对解放军的战斗力与战斗意志有着深刻的认识。
蒋介石对印军的了解颇深,自是清楚,尽管印军在此次中印冲突中享有地缘、资源、后勤补给等多重优势,且得到了美国、苏联等超级大国的援助。然而,印军恐怕仍旧难以与解放军抗衡。蒋介石忧虑的是,一旦印军战败,屈服于新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增强新中国的国际声望与地位。
更有趣的是,在这段日记中,蒋介石将“尼赫鲁”误写为“泥黑路”,并明确地将其贬称为“小丑,无耻”。显而易见,蒋介石对这个曾与他见过面的印度开国总理怀有极深的厌恶之情,以至于在日记中毫不掩饰地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在一周的时间里,尽管中印战场的交锋愈发激烈,蒋介石却对此事几乎一无所闻。无论是解放军的战术部署,还是印军的应对措施,他均缺乏任何情报来源。
若美英仅提供武器支持,匪印战争恐将陷入持久战,印度败局已定,印军无力再战。战事最终或将蔓延,其扩大可能性甚至超过古巴危机。且观美英将如何应对。
显而易见,蒋介石基于对印度军队的深刻认知,坚信其战斗力薄弱,远非解放军之敌。因此,倘若印军缺乏英美等国所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及额外支援,其败局已定,毫无悬念。
若印军遭受挫败,事态可能如何发展?蒋介石在个人日记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美国仅向印度提供武器装备而非直接派遣军队介入,这是一种“天真”的做法。即便如此,单凭武器援助也无法扭转印度在解放军面前败北的结局。
对于这一推论,蒋介石或许不禁回想起自身曾历的痛楚教训——在解放战争的三年里,美国对其施以援手,然而所提供的援助,除却派遣地面部队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武器供应。即便如此,这些援助仍未能挽救其军队的败局。
显而易见,在中印冲突中,美国提供给印军的武器与装备数量,远不及其在解放战争期间对国民党的援助,因此印军获胜的可能性极低。这一论断在逻辑上毫无瑕疵。
那么,如果中印之战大陆取得胜利之后,会是什么结果呢?蒋介石进一步推测:这必然使共产党进入印度洋范围,进而逼迫迫使美国出兵印度洋。当然,对于这个结果,蒋介石是乐观其成的,因为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反攻大陆。
反攻大陆是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一直疯狂叫嚣的口号,而且,这个口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当时的国民党集团,除了蒋介石自己,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有实现的可能,但蒋介石却始终并不放弃。
蒋介石对于道德约束似乎从未感到压力,因此,才导致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他臭名昭彰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即便在中印冲突激化时派遣军队至大陆会引发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然而,蒋介石屡次不顾国内指责而坚持己见,这一次又怎会例外?那为何蒋介石没有采取这种行动呢?
这实际上亦关乎蒋介石及其国民党集团对所谓麦克马洪线的立场问题。
尽管对于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各方的出发点各异,但蒋介石与新中国却出奇地站在了同一阵线,共同坚决抵制这一侵犯我国领土的麦克马洪线。
中印冲突之所以爆发,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尼赫鲁及其国民的冲动决策与过度自信,然而,美国的煽动作用亦不容忽视。
当时,美国不仅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还持续煽动并支持尼赫鲁采取对中印边境的军事冒险策略。美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正是一个有效遏制中国的绝佳时机。
而且,美国对印度的援助远不止于物质层面,更包括了对国际环境和外交层面的支持。更进一步,美国甚至公然表态,承认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然而,这样的立场使得蒋介石感到难以认同。
得悉美国的这一立场后,蒋介石迅速通过各种途径表明了他的反对意见。例如,在10月29日,他便指示其所谓的外交部就中印边境的冲突发表了声明:
匪印边境冲突已日益严重。共匪好战成性,以渗透颠覆及武力威胁邻邦为其策略,近内部困难重重,乃利用对外军事冒险,以图转移大陆人民之注意而加强镇压匪区内之抗暴力量。 关于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该线是英国在殖民统治印度时期单方面提出的印中边界主张,我国政府始终未曾予以认可,并坚定地予以抵制。鉴于近期印匪冲突中涉及的中印边界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特此再次明确声明我们的立场。
固然,蒋介石虽竭力抵制,但美国显然并未将他的反对视作一回事。因此,蒋介石的声明对美国并未产生任何影响,亦未对美国的立场造成丝毫动摇。而一贯在现实境遇中受挫,便在日记中倾诉心事的蒋介石,不出所料地再次提笔记录。
美国近期又展现出一番幼稚而荒谬的行径。该国驻印度大使竟然声称“麦克马洪线”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边界,其政府亦即将发表声明,以此作为对印度的支持。此等荒唐之举,迫使我国政府不得不先行声明,我国政府从未认可这一界线,这实乃适当的应对措施。唉,作为自由世界的领导者,美国的认知水平竟如此浅薄,不禁令人感到心寒。
蒋介石的这一番如同怨妇般的私下牢骚,虽显得颇为滑稽,实则字句之间流露出他对麦克马洪线的坚定抵制,以及对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信念。这或许便是蒋介石在败退台湾后,值得肯定的唯一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