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格?后人对庞统的赞誉,是否显得有些夸张?
围绕庞统的争议,可谓水火难容。一方面,有人坚定不移地相信庞统虽然只在刘备集团中短暂出现,却是帮助刘备东山再起、打破僵局的关键推手。有人回忆起那次用兵入川,称若无庞统献计,说不定蜀汉大业就成了黄粱一梦。可批评声音同样刺耳:庞统在世的几年,真有留下举脚轻重的大事?不少史家举证,诸葛亮运筹帷幄数十载,庞统却犹如一把用了一次就搁下的利刃。更耐人寻味的是,东吴内部泄漏的一封举荐信,却意外揭开了他身份的另一面,让“凤雏到底归谁管用”,成了让无数酒客茶余争得面红耳赤的话题。一场智者的较量,背后似乎还藏着更多未解的旧账。
庞统的开局,像极了电视剧中的低调大佬。他早早被誉为南方俊杰,但偏偏选择在荆州附近隐居,一副“世外高人”的架势。可三国天下归属未定时,没人能真的独善其身。赤壁之战后,形势巨变,他也悄然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央。不像诸葛亮那般“草船借箭”轰轰烈烈,庞统起初在东吴只挂个地头小官,仿佛随时能被忘记。随着荆州局势日趋复杂,不论东吴还是刘备阵营,都有人盯上他这把“未出鞘的宝剑”。有乡亲夸他“气质不凡,日后定能扭转乾坤”;也有老者皱眉摇头,怀疑他只不过是时势推出来的“巧妇”。这些议论,无形中描绘出一个复杂多面、让人捉摸不透的庞统。
此时历史像剥洋葱,剥开一层是一种答案,再剥一层就是另一个谜。东吴听信奇才之说,刘备苦等良师入伙,庞统摇曳于两方之间,既可能一鸣惊人,也可能一生无为。百姓其实很现实,只想自己的日子别被战乱扰乱。听说他上任功曹职位,乡里人议论纷纷,有的盼望他真能“带来安稳”;有的冷嘲热讽,说“文人没几个靠谱的”。三国时代,名士如流星,亮得快、落得更快,庞统会不会也是一闪即逝?
历史有时候就像江水,表面平静,水下却暗礁密布。庞统刚刚施展拳脚,却很快发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虽官至功曹,庞统的日子可不怎么好过。朝廷上的勾心斗角,比赤壁战后的水火还要复杂。他那套济世安邦的“大招”,碰上东吴的官场塌方,往往连起步的空间都没有。原先力捧庞统的东吴知士周瑜,也在政治斗争中身受压力,渐渐收敛了力挺的声音。
与此同时,关于庞统的质疑声越来越高。有实干派认为,光会出主意,没有实际政绩,算什么栋梁之材?有守旧派私下咬耳朵,都说“凤雏”不过是被时势裹挟的泡沫。庞统的名气,在舆论与现实的夹缝中越来越尴尬,一次次决策即便公道,外面也总有人挖苦。他的战友开始怀疑,他的上司开始疏远,他的拥趸逐渐失望。大好的才能,像一匹马掉进泥潭,挣扎得再厉害,也跑不动了。更要命的是,谁都没想到,命运在这里会给他玩个极大的玩笑。
就在各路人马都以为“凤雏”不过如此、一切尘埃落定时,庞统却突然翻出一手惊天底牌。公元212年,刘备决心攻入益州,却遭遇白水关坚壁。庞统不声不响地献上一计,主张不再死磕正面,而是赶在敌军没反应过来前,出奇兵分南线袭营,先攻下薄弱点再借势席卷全局。这一招像下棋绕后手,正好打得刘璋出其不意。
此计定稿,刘备部队气势立马翻番,原本迟疑的将领“咦?这路子倒高!”纷纷倒戈力挺。消息传开,连先前不看好庞统的老油条都忍不住侧目,原来这只“凤雏”真的敢抢戏。各方矛盾、早先的恩怨在大局面前集中爆发,庞统短暂地成了舞台中央的主角。历史就像一杯酒,在此刻最烈——你以为剧本已经走到底,没想到他还能掀起波澜。
可惜盛景总是短暂。庞统献策虽中,但有些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解决。没多久,内部意见分歧越来越深。有人嫌计策太冒险,担心东线迟早要埋下雷。有的将领羡慕他一夜成名,背后明争暗斗。原本团结支持的团队,因一次次胜败分歧,变得步履维艰。再加上外患未除,新的战事又起,每个人都开始盘算自己的前途。
更糟的是,就在益州攻坚战关键时刻,庞统不幸中箭身亡,一个“天命未竟”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他的计谋在历史尘埃下逐渐被新事件掩盖,后来的主角又站了出来。随着“凤雏”谢幕,人们很快发现,一纸智谋并不能拯救大厦将倾。不同派系彼此揣测防备,大家嘴上称兄道弟,心里却都准备下一步“各谋出路”。一时间,仿佛谁也记不得庞统一度搅动风云,更没人关心曾经的智慧是否还值得借鉴。三国,本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无情大戏。
说到底,庞统的人生其实很像一盘色彩斑斓却被泼掉的棋局——开头让人充满期待,过程里各种高光与低谷交错,结果却总让人唏嘘。“凤雏”这个名号响亮得很,可历史真给了他多少表现的机会?他有本事却总是“差点意思”,不比诸葛亮能长期深耕,不像周瑜能彻底掌控大局。有人喜欢历史只看英雄豪杰,但事实就是聪明人也常常遭遇滑铁卢。他的短暂辉煌,确实让刘备尝到甜头,可真要论影响,比起后面的策士如诸葛亮、法正,未免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吵得最凶的那帮人,赞他的全看传说,骂他的全揪细节,真刀真枪拼出来的东西还真不多。如若庞统真的天降神兵,凭什么还会落得横死异乡?——这样的人生,夸他全才也是反讽。再怎么光环加身,如果没赶上好时候,也只能留下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