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美国下狠手,中货遭封杀,荷兰强抢资产

发布日期:2025-10-25 14:56    点击次数:180

最近,咱们老百姓可能在新闻里、手机上,或多或少都听到了一些关于国际贸易摩擦的消息,听着挺热闹,但又感觉云里雾里。

一会儿说咱们很多商品在美国卖不动了,一会儿又说咱们在欧洲的企业遇到了麻烦。

这些事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又好像跟我们每个人都有点关系。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真的像传闻里说的那么紧张,还是另有别情?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好好捋一捋,看看这盘棋到底是怎么下的。

咱们先从很多人关心的一件事说起:中国产品在美国的遭遇。

不少做外贸的朋友或者喜欢海淘的人可能都发现了,以前在美国的亚马逊这类电商网站上,一搜小家电、日用品,出来的很多都是咱们中国制造的,价格实惠,质量也好。

可最近,一些熟悉的商品页面上,却显示着“当前无货”或者干脆就搜不到了。

这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咱们的货被人家集体“拉黑”了?

其实,情况比一个简单的“下架”要复杂得多。

这背后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关税。

打个比方,一件商品在我们国内的生产成本是八十块钱,运到美国加上一点利润,可能卖一百二十块。

现在,如果美国方面对这类商品加征百分之二十五的关税,那这件商品的成本就凭空多出了二十块,变成了整整一百块。

商家要想不亏本,就得把价格涨到一百四十块以上。

这么一来,跟其他没有被加关税的国家的产品一比,价格优势一下子就没了。

消费者买东西,自然会选更便宜的。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规模不大的中国卖家就陷入了两难:涨价怕卖不掉,不涨价就得亏本。

所以,一些卖家干脆就选择暂时停止销售,先观望一下风向,这就造成了我们看到的“商品消失”的现象。

其次,是平台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当前这种国际环境下,美国的一些大型电商平台为了规避风险,也会在经营策略上做出一些调整。

比如说,它们可能会在网站的搜索排名、首页推荐位上,悄悄地把更多的流量分给美国本土品牌或者其他国家的品牌。

这样一来,即使我们的产品还在架上,但曝光度大大降低,普通消费者也就很难看到了。

这就好比一个大商场,原来把你的柜台放在最显眼的一楼大门口,现在给你挪到了地下二层的角落里,生意自然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仓库里中国商品积压的视频,背后反映的就是这种销售渠道受阻的现实困境。

当然,市场是活的,路是人走出来的。

据说有些反应快的经销商和厂家已经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比如开拓欧洲、东南亚等其他市场,或者通过一些新的电商平台和渠道来销售,这就是所谓的“东方不亮西方亮”,体现了中国制造强大的韧性。

说完了美国市场这边的情况,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欧洲,看看在荷兰发生的那件备受关注的企业资产风波。

这件事的主角,是我们中国的一家知名科技公司闻泰科技,以及它在几年之前收购的一家荷兰半导体公司,叫做安世半导体。

要把这事儿说清楚,得从2019年讲起。

那一年,闻泰科技花了将近三百亿人民币,完成了一笔在当时看来非常重大的跨国收购,把这家安世半导体公司收入囊中。

当时,安世半导体主要生产的是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功率芯片,用在汽车、工业等领域。

这笔买卖在当时看来,就是一桩正常的商业行为,闻泰科技希望借此进入半导体领域,完善自己的产业链。

然而,谁也没能预料到,短短几年时间,全球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满大街跑的电动车越来越多。

而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一个巨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大量的半导体芯片来管理电池和电机,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安世半导体生产的那种功率芯片。

一下子,原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安世半导体,手里的技术和产品成了全球都紧缺的“香饽饽”,公司价值水涨船高,业绩连年攀升,成了闻泰科技旗下最能赚钱的“宝贝”。

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荷兰方面看着这个当初被卖掉的企业如今变成了“金疙瘩”,心里可能也觉得有点“可惜”。

于是,他们出台了一部新的法律,叫做《投资、并购和安全审查法》,并且宣布这部新法律可以管到以前发生的事情,要用“国家安全”的名义,重新审查闻泰科技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了的这笔收购。

整个过程非常迅速,甚至没有给企业充分申辩的机会,就直接下达了行政命令,试图强行把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置于荷兰政府的控制之下。

这就好比你多年前买了一套房子,手续齐全,房产证也拿到了,结果几年后房价大涨,原来的房主突然跑来说,根据新规定,这房子有“安全隐患”,得由他先代为保管。

这在任何一个讲究契约精神的商业社会里,都是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荷兰方面给出的“国家安全”理由,在很多人看来都站不住脚。

安世半导体是一家为当地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每年缴纳上亿欧元税收的合法企业,其生产的芯片虽然重要,但在全球范围内并非只有它一家能生产,离涉及核心军事机密的程度还很远。

这种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行经济干预之实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正常商业规则的破坏,也给所有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除了要遵守当地法律、做好经营,还必须对潜在的政治风险有充分的准备。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难道我们只能被动应对吗?

当然不是。

国际间的博弈,向来都是有来有往的。

当对方从高科技产品和企业资产方面出招时,我们自然也会从我们具有优势的领域寻找平衡。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的一个关键角色——重要原材料的供应。

大家都知道,荷兰有一家全球闻名的公司叫阿斯麦(ASML),它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最高端光刻机的企业,这些光刻机是制造先进芯片不可或缺的设备。

但是,无论是制造这些精密无比的机器,还是用它们来生产芯片,都离不开一些特殊的金属材料,比如镓和锗。

而我们中国,恰恰是这两种关键金属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供应国,产量占到了全球的绝大多数。

这就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制衡关系。

于是,我们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公告,从2023年8月1日起,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管制”不等于“禁止”。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卖了,而是说,外国买家再想从中国购买这两种材料,就需要履行一套申请程序,说明购买方是谁、打算用在什么地方。

我们审核通过了,才能出口。

这就像把自家水龙头拧紧了一点,不再让水随便流,而是根据需要,有控制地放水。

这一举措,传递出的信号非常明确:全球化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任何一方试图单方面破坏产业链的稳定,最终都可能会反噬自身。

我们无意主动挑起争端,但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和工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就像下棋一样,你走一步,我走一步,大家都在规则内出牌,目的不是为了将死对方,而是为了在动态的博弈中,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公平、更有利的位置。



上一篇:卡佩拉回归火箭,威力明显下滑,季前赛替补登场难显锋芒,球队表现引发球迷热议
下一篇:南非专线物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