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欧洲“黑日”!美欧球场签“卖国协议”,各国反应分裂

发布日期:2025-11-23 13:03    点击次数:82

欧洲的被动处境

咱们今天聊聊欧洲现在这处境,真有点儿“被动挨打”的意思。就在特恩伯里高尔夫球场那个会面一签,欧洲的战略位置就更清楚了——一边是不得不对美国商品加收15%的关税,另一边还得答应买很多美国能源、投资和军备,看起来像是被“拿捏”住了。

再看看法德这两个大国,一个说要支持乌克兰,另一个又在派兵这事上打太极,言行不一,联盟内部的矛盾也暴露无遗。

有人把现在的欧洲比作“晚清”,虽然这话听着有点扎心,但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从当年马歇尔计划开始,欧洲就慢慢依赖美国,后来制造业越来越萎缩,现在只占全球14%左右,整个经济结构都空心化了。再加上27个成员国利益不一,决策动不动就卡壳,欧洲现在真是内忧外患,被困在了一个被动的漩涡里。

小李接下来会从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是贸易上的分歧,然后是那些“百年屈辱”的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还有欧洲内部的内耗和产业被挤压的问题。咱们一起看看,为什么曾经的世界强国,现在却这么难突围。

2025年7月,在特恩伯里高尔夫球场的一次会谈后,欧盟的战略附庸地位彻底暴露出来。美国和欧盟签了个贸易协定,看起来是合作,其实挺不对等的。美国对欧盟的商品收15%的关税,而欧盟这边呢,不仅要承诺未来三年大量买美国的能源,还要追加投资、多买美国的军火。

特别有意思的是,欧盟那边承诺的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其实只是个意向,没有法律约束力。有官员私下还说,这种承诺更多是政治表态,图个形式而已。所以说,这协议背后,可能更多的是姿态,而不是实质性的改变。

欧盟能源进口目标难实现

从现实情况来看,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能源的总金额大概在700到800亿美元之间。但如果要兑现他们的承诺,每年采购额得达到2500亿美元以上,这可是现在水平的三倍多。光看这个数字,就觉得有点不太现实。

欧洲舆论分裂反应

协议落地之后,欧洲大陆的舆论反应明显出现了分裂。法国总理直接发火,批评这个协议很不平衡,还说这是“欧洲最黑暗的一天”。而极右翼的勒庞更是毫不客气,直接说这是一次“政治、经济和道德上的三重投降”,情绪非常激烈,明显对欧盟的妥协态度很不满。

相比之下,德国的反应就显得有点麻木。有些人甚至觉得15%的关税已经算是“让了一步”,毕竟之前市场还传过可能要收30%呢。这种心态也反映出德国长期以来对美国压力的无奈妥协。

意大利总理则避开了核心问题,直接说“没看细节,不好评论”,算是把话绕过去了。瑞典的贸易部长倒是说了句实话,说是“最不坏的选择”,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找点安慰,显示出欧洲国家在现实压力下面对困境时的无奈和妥协。

欧洲安全分歧加剧

最近这事儿还没完,安全领域的分歧又开始闹得沸沸扬扬。八月底的时候,冯德莱恩在《金融时报》的采访里提到,欧洲可能要派兵去乌克兰,但有个关键前提被大家忽略了——她特别强调,这是“俄乌冲突结束之后”的一个长期安全保障计划,不是说现在就要派兵打仗。

不过,哪怕这么说,这个表态还是把欧盟内部那些表面上的共识给打破了。德国国防部长马上出来表态,说“在各方达成一致之前,这种事根本不能提”,还明确表示欧盟压根没有授权部署军队的权力。

法国那边倒是有点动静,悄悄下令国内医院进入战备状态,要求到2026年3月前完成准备工作,就为了接收从欧洲大陆过来的受伤士兵。

美国《政治报》之前还发了一篇挺火的文章,标题叫《欧洲的百年屈辱可能才刚刚开始》,把现在的欧洲比作当年鸦片战争后的清朝。

作者齐默尔曼说,19世纪英国靠军事和科技优势逼着清朝签不平等条约,现在美国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对欧盟施压,而欧盟因为自己在军事和技术上落后,只能被动接受美国的条件。

不过他提出的三个应对办法,在现实中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比如说第一个“准备报复措施”,听起来像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其实欧洲对美国的依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马歇尔计划那时候开始,这种依赖关系就已经打下了基础。几十年下来,慢慢形成了一个循环:美国消费,欧洲生产,钱再流回华尔街。这个结构早就稳固了,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欧洲对美缺乏反击能力

美国司法部的“长臂管辖”现在成了制约欧洲的一个重要工具。像法国的阿尔斯通被拆分,德国的一些风电企业因为所谓的“合规问题”被罚款,这些都是欧洲在面对美国时缺乏反击能力的典型例子。

就算欧洲之前打算对谷歌进行反垄断处罚,但一遇到美国的关税威胁,最后也只好作罢,这说明欧洲在“报复能力”上确实很弱。

至于说“美国控制了法国的关键产业”,虽然法国的科技和制造业确实受到美国资本的影响比较深,但之前提到的“75%的计算机产业、67%的拖拉机市场被美资控制”这些具体数字,并没有公开的数据支持。客观地说,欧盟对美国的依赖更多体现在技术标准和市场规则上,而不是说美国已经完全垄断了这些产业。

贸易伙伴多样化困难

再说第二个问题,就是“贸易伙伴多样化”,这事儿也挺难的。北溪管道被炸之后,欧洲一下子失去了来自俄罗斯的便宜能源,日子就不太好过。再加上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欧洲和东方市场之间的合作一直被限制着,很难打开新局面。

更让人头疼的是,美国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给国内企业提供了大把补贴。光是俄亥俄州,就吸引了47家德国企业过去投资,这样一来,欧洲自己的产业发展空间就被进一步压缩了。

就算像丹麦的马士基、瑞士的地中海航运这些公司,想往亚洲、非洲、拉美这些新兴市场拓展,也得跟别的国家竞争,压力不小,短期内也很难有大的突破。

欧盟单一市场建设难题

说到“加强欧盟单一市场”这件事,其实挺难的。因为欧盟本身结构就比较松散,27个成员国,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利益都不太一样。比如德国就想借着统一市场来提升自己的产业竞争力,但法国却担心德国会一家独大;而东欧国家呢,对现在的体制也一直不太满意。

以前欧洲央行的前行长德拉吉还提出过一个计划,说每年再投资8000亿欧元来推动工业发展,结果因为德国等国家反对发行共同债务,这个计划就卡住了。

一年后欧洲央行估算了一下,就算情况最好的话,每年还是有超过1.1万亿欧元的投资缺口。这说明,想要真正搞成单一市场,真的不容易。

现在欧洲遇到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美国施压的结果,但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内部自己内耗严重,再加上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互相影响,让欧洲越来越难以自主发展。

从内部治理来看,欧盟的“多元一体”其实就是各方不断妥协的结果,但成员国之间利益分歧太大,一遇到大事就容易陷入僵局。而美国早就看准了这一点,一直在用“分而治之”的策略,拉拢那些对法德不满的东欧国家,来破坏欧盟内部的团结。

比如波兰,虽然跟法国有些历史矛盾,但在美国的资金支持下,经常在欧盟内部搞事情,扮演“搅局者”的角色,进一步加剧了欧盟的分裂趋势。

欧洲产业空心化问题

产业空心化其实是欧洲现在面临的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之前有些人把“欧盟工业占GDP的比重”和“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搞混了,其实数据很清楚:1990年的时候,欧盟工业在GDP里的占比差不多有30%,但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22.1%。

而真正代表工业核心的制造业,2024年的占比更是低到只有14.02%,跟30年前比起来,差距非常大。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再加上重工业本身的衰退,这三重打击让欧洲越来越依赖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能撑起表面的经济数据,但长远来看,它很难支撑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制造业才是经济的“筋骨”,一旦制造业衰退了,欧洲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也就跟着下降了。

欧洲经济困境分析

就像有些国家的年轻人一边沉迷游戏,一边又幻想自己能成为职业选手,这种想法其实挺不现实的。同样地,欧洲想靠服务业重新回到全球经济的核心位置,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显然缺乏足够的现实基础。

再加上科技创新这块儿,欧洲明显有点跟不上节奏了。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家科技公司里,美国占了八家,中国占了两家,而欧盟一家都没进去。这说明欧洲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已经大大落后了。

以前欧洲在汽车、机械制造这些传统行业确实有先发优势,但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这些优势并没有转化成持续的竞争能力。反而因为不够开放、不够创新,陷入了“发明在欧洲,应用在别处”的尴尬局面,真是有点可惜。

欧洲陷入中等技术陷阱

欧洲在高端技术领域突破乏力,低端市场又面临新兴国家的激烈竞争,逐渐陷入了“中等技术陷阱”,很难再支撑起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

基辛格曾经说过,“当美国的盟友是危险的。”现在看来,这句话正在被欧洲现实所验证:安全上离不开北约,经济上被美元体系牵制,政治上又被内部矛盾拖累。

如果欧洲不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惯性,弥合内部的分歧,重建自己的制造业基础,那么所谓的“百年屈辱”可能才刚刚开始。

过去靠着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实力在全球拥有影响力,但现在,随着产业衰退和内部凝聚力下降,这种影响力正在一点点消失。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什么明确的信号能扭转这个趋势。



上一篇:米内罗回归立刻建功,申花逆境调整扳回一球,柔佛新山心态波动引发比赛新悬念,斯卢茨基能否带队完成惊天逆转
下一篇:白宫关门没钱发薪,无名英雄捐90亿给美军发工资,身份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