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印度当地人的“摇头”整懵了
公司把我派到德里分公司,说是“短期支援”,结果一待就是三年。
三年里,印度的咖喱、牛粪、停电、拥堵我都适应了,唯独有一样东西,到现在还让我觉得魔幻——印度人的摇头。
刚来的第二天,我在酒店前台问那个瘦得跟竹竿似的小哥:“附近有ATM吗?”
他盯着我,脑袋开始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摇,一边摇一边咧嘴笑:“是的先生,是的先生,非常近。”
我当时直接愣住了。
这什么鬼操作?摇头还能表示“是”?
我以为这小哥脑子有问题,结果接下来三年,我发现整个印度都在用这种“反人类”的沟通方式折磨我。
印度人的摇头,颠覆了我对“摇头”这个动作的所有认知。
在德里这三年,我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版本的摇头。
问嘟嘟车司机:“你知道康诺特广场怎么走吗?”
摇头,然后说:“知道知道,我带你去。”
问楼下餐厅老板:“今天有鸡肉吗?”
摇头,然后开始报菜名:“鸡肉咖喱,鸡肉 biryani,烤鸡……”
问房东:“这个月能不能玩几天交房租?”
摇头,然后说:“没问题先生,没问题。”
我真的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在印度待久了,连英语理解能力都下降了。
最崩溃的一次,是去年在古尔冈的一家小店买可乐。
老板一边摇头一边找零钱给我,我还以为他不想卖,就把钱收回来准备走。
结果他更用力地摇头,嘴里还说:“不不,拿着可乐,拿着可乐!”
我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在这个国家待了两年多,还是个智障。
三年的观察让我发现:摇头=是,但远比这复杂。
在德里待久了,我开始仔细研究印度人是怎么“摇头”的。
我发现他们的摇头跟我们完全不一样。
我们的摇头是左右摆,很坚决,很明确。
他们的摇头更像是“8”字形的摆动,头部不只左右动,还会前后轻微倾斜,整个动作看起来很……怎么说呢,很有节奏感。
而且经过三年的“田野调查”,我发现这种摇头有不同的版本:
慢悠悠的小幅度摇:表示“我在听,继续说”
中等速度的摇摆:表示“行,可以,没问题”
快速大幅度摇头:表示“必须的,当然,绝对同意”
配合皱眉的摇头:表示“这事有点复杂,但我会想办法”
我问了公司一个印度同事阿琼,这货跟我合作三年了,关系不错。
“兄弟,你们为什么摇头表示同意?这也太反人类了吧。”
他一脸无辜:“这哪里是摇头?这就是我们的‘点头’啊。”
“可你明明在摇啊!”
“你们那种上下点头才奇怪呢,像啄木鸟一样。我们刚开始也觉得很别扭。”
我……三年了,还在为这事争论。
原来,每个文化都觉得别人的习惯“有病”。
在印度第三年,我终于理解了这种“病态”摇头的深层逻辑。
在印度待了这么久,我发现这种8字摇头不只是“是”或“否”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种“印度式的模糊艺术”。
不像我们点头那么坚决果断,也不像摇头那么拒绝明确,而是一种“我大概理解你的意思,咱们慢慢来”的态度。
这很符合印度人的性格——他们很少给绝对答案。
比如你问路,他们摇头说“知道”,但其实可能只知道大概方向,具体怎么走还得边走边问。反正最后总能到,就是可能要绕点路。
比如你砍价,他们摇头,但不是拒绝,而是“价格可以谈,但我得考虑考虑”。
比如你问他们项目什么时候能完成,他们摇头说“很快”,但这个“很快”可能是一周,也可能是一个月。
这种摇头,其实是印度人处理不确定性的方式。
在这个什么都不确定的国家——火车会晚点、停电说来就来、政策随时可能变——给绝对答案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所以他们宁愿用摇头来表达“大概是这样,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在德里第三年,发现自己也开始“有病”了。
去年有个刚从北京过来的同事问我:“德里的空气质量怎么样?”
我竟然不自觉地轻微摇了摇头,说:“还行吧,习惯就好了。”
说完我自己都惊了。
我什么时候开始摇头表示“是”了?
还有一次,房东夏尔马大叔问我明年还续不续租,我摇头说:“续,但我可能偶尔需要出差。”
他也摇头:“好的,没问题。”
两个人摇着头达成了协议。
旁边一个刚来的德国同事看得一脸懵逼。
后来我发现,这种摇头传染性极强。
在印度待一年以上的外国人,多多少少都会被“传染”。
不是故意学的,而是身体的自然适应。
因为当你身边所有人都在用这种方式沟通时,你也会慢慢调整到这个频率。
否则你会发现沟通特别累——你总是在等一个明确答案,而他们总是在给模糊回应。
最神奇的是,三年后我开始觉得这种摇头有道理。
今年春节回国,有朋友问我:“在印度怎么样?适应吗?”
我差点摇头说“挺好的”。
憋住了。
但我发现,印度式摇头确实有它的智慧。
它不像点头那么绝对,给对话留了弹性空间。
当你不完全确定的时候,当你需要时间观察的时候,当你想表达“大体同意但保留调整空间”的时候,这种摇头挺管用的。
我们的点头太坚决了,摇头太拒绝了,而印度人的8字摇头,正好在中间。
在德里这三年,我见过太多因为过度承诺而搞砸的事。
印度人的摇头,其实是一种风险管理。
他们用这种“模糊的同意”来应对这个充满变数的国家。
写在最后:三年的摇头,摇醒了我对“确定性”的执念。
在印度住了三年,印度人的摇头从一开始把我整得怀疑人生,到现在我开始理解它的逻辑。
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明确答案”的执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一种局限。
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这在我们看来天经地义,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这种非黑即白的沟通方式可能并不实用。
印度人的8字摇头,看似“反人类”,实则是对复杂现实的一种适应。
也许不是他们的习惯有问题,而是我对“确定性”的要求太高了。
明年我就要回国了,但我知道我会想念德里街头那些8字摇摆的脑袋。
它们用三年时间教会我:这个世界很复杂,有时候模糊一点,反而更真实。
如果你有机会去印度工作或生活,记住:当他们摇头时,别急着要明确答案。
也许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就是这种摇头,摇得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叫“明确”,什么叫“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