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首度不提房地产?“城市更新”背后的三大战略转向
7月政治局会议通稿首次未直接提及房地产,取而代之的是"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的表述。这一微妙变化引发市场广泛猜测:房地产行业是否已退出政策舞台中央?当"房住不炒""防风险"等传统表述悄然隐退,城市更新战略的崛起究竟释放哪些关键信号?
事件聚焦:房地产表述的"消失"与替代
对比2022-2024年政治局会议通稿可见,房地产相关表述呈现明显递减趋势。2022年强调"房住不炒",2023年侧重"防风险",而2024年7月会议则首次将重心转向"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这一转变与7月中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四好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形成政策闭环,标志着城市发展正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自发修复迹象已经显现。6月70城房价数据显示,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分别收窄至3.3%、2.7%和3.6%,商品房待售面积连续四个月下降。这种结构性回暖为政策转向提供了实施空间。
信号一:从短期刺激到长效机制的战略升级
城市更新替代房地产表述的核心逻辑在于政策工具的深层转变。过去依赖降首付、松限购等需求端刺激,现在更侧重供给侧改革:通过存量改造盘活46万亿城镇住宅存量资产(住建部数据),推动开发模式从高周转向精细化运营转型。
这种转变与"十五五"规划目标高度契合。当"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核心任务,房地产行业必须完成从经济引擎到民生保障的功能转型。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未来城市发展要统筹安全工程、民生工程与发展工程,这要求房企在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更新等领域寻找新增长点。
信号二:房企生存逻辑的根本重构
"高质量"要求正在重塑行业竞争规则。传统高周转模式面临终结,万科、华润等头部企业已率先布局代建运营、租赁住房等赛道。住建部提出的"好房子"标准,本质上要求房企从开发商转型为城市服务商,科技赋能与资产管理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风险化解路径也发生质变。虽然未提"防风险",但"城市安全工程"的表述暗示保交楼等存量问题将通过更新改造化解。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既避免短期强刺激带来的副作用,又能通过提升存量资产价值实现软着陆。
信号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新平衡术
政策调整背后是宏观治理思路的进化。当房地产与出口两大传统引擎同步走弱,决策层选择通过育儿补贴等民生政策培育新内需——中央财政900亿育儿补贴预计将拉动700亿消费(中金测算),这种结构性刺激比普适性降息更精准。
财政协同效应同样关键。参考专项债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倾斜,未来可能复制育儿补贴的"资金跟着项目走"模式。国际经验显示,日本"都市再生计划"与德国"城市修补"都证明,房地产政策必须与城市发展阶段适配,盲目刺激只会延缓结构调整。
前瞻:行业变革中的机遇图谱
市场分化已成定局。一线城市更新带来存量改造机遇,三四线城市仍需消化库存压力。参与主体将重新洗牌:地方城投向城市运营商转型,民营房企加速轻资产化。浙商证券等机构建议关注基建REITs领域,这将是存量资产价值重估的重要载体。
需要明确的是,"不提房地产"不等于政策放弃。正如"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改革逻辑所示,当市场进入自发修复通道,政策更需保持战略定力。城市更新战略的实质,正是以更高维度的制度设计重构房地产行业的长效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