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气急撕了罗斯福的信,罗斯福转头将原定给中国装备给了印度
你知道吗?在抗战最艰难的1944年,中国本以为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用上美国许诺的六十个师美械装备,结果一场权力暗战突然上演,让国民党高层沮丧不已。史迪威、赫尔利、魏德迈几个外国将军轮流登场,连罗斯福总统都被搅得“骑虎难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场你来我往的“远征军指挥权风波”藏着多少曲折?谁才是真正的赢家?一句话,局中有局,斗中有斗,表面风平浪静,水底却翻着波浪。
史迪威和蒋介石,明里同盟、暗里较劲。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本想来当“和事佬”,不料碰了一鼻子灰。史迪威火冒三丈,直接报告上级,要求总统给蒋介石发强硬警告信,逼对方交出军队指挥权。总统信终于来了,史迪威兴冲冲递过去,满以为能镇住场面。不料蒋介石当面把信撕了,转身就走,史迪威一脸懵。说实话,当时谁也没想到结局会这么爆炸。一边是美方要权,一边是中方要脸,不服不行,场面直接拉满。可后续还有料,悬念才刚刚开始。
其实,事情比表面看得还乱。美国人说:既然我们出钱出枪,指挥大权也该我们说了算。可蒋介石心里怎么想的?这可是我的兵,我凭啥听你的?江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于是蒋介石“装睡”,不回信;史迪威生闷气,不停打小报告;赫尔利左右为难,劝谁都不好使。老百姓怎么看?有人觉得美国佬太强势,也有人骂蒋介石太软弱,还有人担心抗战前途堪忧,“山头”指挥权难统一,前方士兵打仗却吃尽苦头。搞得盟友合作,成了“鸡爪蘸醋,各自让半步”。你说这事能简单吗?
外表看着暂时没了大动作,其实暗流汹涌。罗斯福迷迷糊糊给中国下了最后通牒,等冷静下来发现不对,立马改口、写了第二封信,说不再强求指挥权,只让史迪威管训练,其他事情先“缓缓”。蒋介石这下落个清闲,但方方面面还是没法彻底放心:美方随时可能变卦,老对手史迪威还虎视眈眈。与赫尔利的对话里,蒋介石一边做表面工作,一边拖延战机。反对声音开始冒头:有人说让美国全面接管指挥能提高战斗力,有人觉得国民党还没到靠外人救命的地步。更复杂的是,国内外政要都各怀心思。有点像麻将桌上两家做庄、一家包场,剩下的一拍脑袋就自摸糊牌,谁也不亏,看着热闹,局面僵着。
没想到的是,史迪威还打着“小算盘”:不如美国干脆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至少可以牵制苏联,或者说,拿中国“二号力量”当筹码和蒋介石讨价还价。更离奇的是,这个念头赫尔利并不买账,坚定表示对共产党根本没信心。正当他们争得不可开交时,罗斯福突然发来命令,让史迪威回国。历史拐点到了:“史上最牛美国顾问”突然下台。史迪威瞬间懵了,心想这下在中国的一番作为都成了过眼云烟。蒋介石则暗暗送了一口气,可还没高兴多久,美国立马换了个“新管家”——魏德迈上岗。魏德迈到重庆见蒋介石,前面温文尔雅,后面却和史迪威一个套路——装备给一半,剩下三分之一给了印度。局中局,套路升级,明明上一秒你以为可以拿下“美械六十师”,下一秒人家一句“国际形势变了”,什么承诺都可以眼不眨地甩奖金给别人。对立继续升级,谁都没捞着便宜。
从表面看,好像风波过了,新将军换班完毕,大合作重启。实际上,分歧悄然加深。魏德迈比史迪威还“讲究”,一口答应的事,细抠下来能推就推,剩下的装备全扣住。蒋介石口头到处许诺“六十师”要装备美械,底下官兵都等着新枪新炮,结果迟迟没消息。魏德迈客气得像老中医,蒋介石急得像温水煮青蛙:要装备没谱,要指挥没门,军事援助反而成了相互推诿的借口。有人心生疑虑:美方是不是根本没想让中国真正强起来?还有人嘀咕:国民党难道真的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这种“软刀子割肉”让蒋介石倍感头疼,却也无可奈何。打了这么久的太极,双方的信任和默契被消磨得差不多——看似合作,其实隔着一堵看不见的墙。士气呢?部队也越来越迷茫,装备看得到摸不着,前线将士各种吐槽——连枪都发不下来,头儿天天忽悠,谁还愿意拼命?
讲真,看了一圈“远征军指挥权风波”,怎么有点像你借了朋友的雨伞,对方三天两头说来还把伞借给你,可下雨的时候就是送不过来。史迪威和魏德迈轮番做东,美国一会儿强硬,一会儿装温柔,其实算盘都打得滴水不漏。大家还真以为“外来的和尚”真能把中国这摊事儿念叨清楚?蒋介石也好,美国佬也罢,一个比一个会“埋梗”。本来一场扶持、合作、共赢的大戏,演着演着就成了彼此防备、斗气绕圈。说什么“国际友谊”,还不都是利益挂帅?委婉地表扬下美方,想得还真周全,进退自如,哄一下你就信,推一下你就等,最后装备拨给印度了,还能让国民党感恩戴德,说到底,你能有什么办法。要不是亲身经历,这种“笑里藏刀”的戏份,简直可以拍年度大戏了。
美国佬那么慷慨说援助,真是“一诺千金”吗?只怕最后什么装备、指挥权,都是个“画饼”,国民党这边辛苦做局,结果美方说变就变——这是高明的嘴皮子外交,还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你觉得当年国民党坚持自主指挥到底是明智,还是错过了提升战力的大好机会?欢迎写下你的看法,说说谁在这场远征军风波里最会算账——美方的算盘?蒋介石的坚持?还是中国军队被动的现实?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