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开国王后邑姜,曾是伯邑考妻,为何和周武王成婚?
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妻子,周成王姬诵的母亲。
作为周朝初始的君主的配偶,关于她的信息在文献中并不多见,而且文献中着重描述的,是她作为周成王的母亲的品德。
周妃身怀成王,站立时不踮脚,坐着时不扭动,独处时不傲慢,即便生气也不骂人,这就是胎教的作用。
这段文字源自《大戴礼记·保傅》,其含义在于,邑姜在怀有周成王期间,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保持着端庄的仪态,独自一人时从不傲慢无礼,即便在发怒时也未曾出言伤人。
古人觉得,邑姜的做法,对腹中的周成王产生了正面作用,因此周成王最终能成为一代贤明的君主。
这也是史书上关于“胎教”较早的记载。
除此之外,邑姜在史书上的形象,就相当模糊了。
而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以及她的称号里,我们也会有几个迷惑:
她是否曾经是周武王的兄长伯邑考的妻子,后来以嫂子的身份改嫁给周武王?
姜子牙,究竟是不是她的父亲?
周武王曾说,“予有乱臣十人”,这10人里,包不包括邑姜?
本文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谜团1:邑姜是不是曾是伯邑考的妻子
研究这个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白西周时期对男性贵族和女性贵族的叫法。
因为人们怀疑邑姜和伯邑考关系的原因,就隐藏在他们的称呼里。
首先必须清楚一点: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武圣人姜子牙,这些并非他们本名,而是后人所封的称号。
他们的姓氏是姬和姜。在周朝西部时期,贵族男性通常使用氏来称呼自己,而不使用姓,而国君没有氏,他们用国来称呼自己。
因此,周武王与周成王,彼时被称为武王发、成王诵,或者以国号来指代,称作周发、周姬。
姜子牙,他的家族名是姜,辈分名是吕,本名是尚,尊称是子牙,因此当时人们称呼他“吕尚”,又因为周文王说过“我早就盼望太公望了”这句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太公望”,进而又称他为“吕望”。
女性的名字体系较为繁杂。与男性不同,称呼女性时会先说其家族姓氏,不会提及个人的氏族名。
然而,西周女性在署名时,将姓氏置于姓名末尾,以此标示亲属归属,与当代习惯将姓氏列于首位的用法形成对比。
比较常见的称呼方式有:
其一,排行+姓。比如伯姬,就是姬姓、排行老大的女子。这一般是出嫁前的称呼。
其二,父亲的国名+姓。例如那位在烽火戏诸侯故事里扮演主角的褒姒,其实是周幽王从褒国夺取的俘虏,她的姓氏是姒。
其三,丈夫的国名+姓。比如号称春秋四大美人之一的息妫,就是姓妫,嫁给息国国君。
其四,丈夫的谥号+姓。诸如被誉为《诗经》中“笑靥如花,明眸善睐”的绝代佳人庄姜,其家族名姓为姜,后来她成为了卫庄公的妻子。
其五,丈夫的爵位+姓。在西周遗留的器物叔勉方彝上,可以看到王姒的铭文,多数人推断这位王姒是拥有姒姓的王后身份。
其六,尊称+姓。周武王的远祖、祖母和母亲的名字分别是太姜、太任、太姒,通常认为,太是表示敬意的称谓,而姜、任、姒则是她们的家族姓氏。
通过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西周时期贵族女性所用的名号,大多与其配偶有关联。
特别是成为他人妻子之后,与丈夫有关的那些称谓,常常就是她们被记录在历史文献中的正式名称。
而周武王的王后,被称为“邑姜”。
按照周朝的规矩,姜是国君夫人的家族名。封地名称,要么源自她的父亲,要么来自她的配偶。考虑到她已出嫁并且有了孩子,与丈夫相关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邑”,会不会和武王后的父亲有关。
一般认为,武王后是姜子牙的女儿。
姜子牙以及所有有文献记载的姜姓人士,他们的领地和崇高称号,都不包含“邑”这个字。
那么,如果这个“邑”字,和丈夫有关呢?
这个“邑”字,源自周武王的可能性不大,周武王身为天子,地位尊贵,他的王后,有资格被称为“王姜”。
在那个时期邑姜生活的地方,存在一个有资格授予她“邑”这个名号的男子,他就是周武王的哥哥伯邑考。
伯邑考这名字,并非真实姓名,实为当时众人对其的敬称。
关于伯邑考的名到底是什么,也成了史学界争议不休的问题。
这三个字里头,“伯”字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指排行顺序。正史里面确实有记载,伯邑考是周文王的第一个儿子。
关于“邑”字和“考”字,就众说纷纭了。
先说邑字。
有观点指出,邑是伯邑考的名字组成部分,依照当今的命名习惯,他应当被称为“姬邑”。
有人推测,伯邑考或许曾担任过名为“邑”的职务,因为古代存在一种行政划分制度,即三朋组成一个里,五里合并为一个邑,十个邑构成一个都。
有人认为,邑可能代表伯邑考身份尊贵,或者是谥号。
再说考字。
一种看法是,考是伯邑考的名字,依照当下的称呼方式,他应当被称为“姬考”。
有观点指出,古时以考称呼逝者,表示敬重。后来人们用考来指代过世的父亲,或许源于这种用法。
也有人认为,他的名就叫“邑考”,或者邑考是他的字。
总之,对于“伯邑考”这三个字的寓意,以及他本来的名字,各方说法不一,并且缺乏充分的史料依据,只能期待将来是否会有相关的考古新发现。
根据上文可知,伯邑考的“邑”字若指官职或尊称、谥号,那么“邑姜”这个名字,极有可能与他存在关联。
终究,男士的崇高头衔、贵族等级、身后评价,以及女子的家族名,原本就是周朝时期普遍用来称呼女性的方式。
周代存在一种风俗,即男子去世后,其子可以迎娶庶出的母亲为妻,或者兄弟离世后,弟弟可以娶嫂子为妻,这些被后世称作“蒸婚”和“报婚”,亦称“收继婚”。
卫宣公替太子伋挑选配偶,对象是齐僖公的女儿宣姜,这位女子出落得十分标致。然而卫宣公见到宣姜之后,便心生歹念,强行将她占为己有。
卫宣公和太子伋离世之后,宣姜的兄长齐襄公便将宣姜转嫁给卫宣公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伋的弟弟卫昭伯,因为宣姜原本的婚约对象是太子,太子去世后,将宣姜嫁给太子的弟弟顺理成章。
周武王在兄长伯邑考离世之后,迎娶其遗孀邑姜,这种情况也是合乎情理的。
然而,因为文献资料非常匮乏,我们同样不能确认,邑姜的“邑”是否真的与伯邑考存在关联。
有说法称,“邑”字蕴含都邑的含义,也能用于称呼女性贵人。至于邑姜这个名字,或许是为了将她与周武王的曾祖母太姜的名字区分开。
在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之前,这注定是一个谜团了。
谜团2:邑姜是不是姜子牙的女儿
姜子牙之女被称为邑姜,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西晋初年所编的《春秋经传集解》之中。
这个信息并非源自文章主体,而是引自经学专家杜预所作的注释内容:邑姜,是齐国国君太公的女儿,同时也是晋国唐叔的生母。
齐太公,指的就是姜子牙。西周建立之后,他被分封到了齐国。
西晋与邑姜的时代,相隔长达一千余年,这段记录的真实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但是,这并非唯一证据。在《春秋经传集解》相仿的时期、稍早一些的《帝王世纪》中,也有记载:武王的夫人,是太公的女儿,名字叫邑姜。
但是,帝王世纪的部分内容已经散佚不少,这段文字见于唐代《艺文类聚》和宋代《太平御览》的记载之中。
而且,这同样是距离邑姜的年代,太过久远。
这只能表明,在魏晋年间,许多人认为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但若要进一步证实,最好能找到更早的文献依据。
终究,邑姜身为姜子牙的女儿,也就说明姜子牙是周武王的配偶之父。在周代,这应当是件极关紧要的事,姜子牙又是地位如此显赫的人物,不可能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留存下来。
我们可以继续翻找更早的史料作证。
《左传》的《子革对灵王》中,提及齐是周王的舅舅,晋以及鲁、卫则是周王的母亲弟弟。
这里说的,是春秋各国的起源。
晋国首位统治者,系周武子嗣,亦为周成王胞弟,名唤唐叔虞。彼时国号称谓为“唐”,直至唐叔虞之子时,方更名为“晋”。
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则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大名鼎鼎的周公旦。
卫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卫康叔。
他们确实是周武王和周成王的同母弟弟,这里的“王”并非指某个特定的天子,而是封国建立时在位的周天子。
而齐国的第一任君主,是姜子牙。
《说文解字》里,是这么解释“舅”字的:舅,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
换句话说,在古代汉语中,“舅”这个词,不仅代表现代汉语里说的舅舅,也就是母亲那一方的兄弟,同时也能表示妻子的父亲,也就是岳父的身份。
周武王的母亲名叫太姒,她的姓氏是姒。所谓“齐,王舅也”,意在说明齐国的首位统治者姜子牙与周武王之间存在着岳婿关系。
这和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是姜子牙女儿的记载,对上了。
所以我觉得,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这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谜团3:邑姜是不是周武王说的“乱臣十人”之一
根据《尚书·太誓篇》记载,周武王说过一句话:予有乱臣十人。
此处所谓“乱臣”,并非指作乱叛国之人。依据《说文解字》与《尔雅》记载,此处的“乱”字,实为“治”之意。
乱臣,指的就是治世的能臣。
《左传·昭公》提及过此言:我有十位难以驾驭之臣,志趣相投,德行一致。这间接表明了,周武王所指的“难以驾驭之臣”,实则是贤能之士。
那么,周武王说的这“乱臣十人”,指的都是谁呢?
这九个人没有太大争议,大家普遍相信他们分别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他们都在周朝建立了卓越功勋。
而这第十人,则有不同的说法。
东汉马融于《论语集解》中言及第十位,其意指“文母”。此乃周武王之母太姒的尊号。
可是,到了南宋,朱熹写《论语集注》的时候,却写到:刘侍读以为子无臣母之义,盖邑姜也。九人治外,邑姜治内。
所谓太姒乃周武王之母,岂会沦为周武王之仆从?此言实指周武王之妻邑姜,且邑姜身为王后,掌管宫中事务,此举合情合理。
那么,这里的“乱臣”中的第十人,到底指的是太姒还是邑姜呢?
我认为,多半指的是太姒。
太姒的言论,出现在邑姜之前,这个观点源自东汉学者的见解,他们或许接触过如今已经佚失的历史文献。
邑姜的记述见于南宋文献,依据现有资料,朱熹等人主张此说,却缺乏史实支撑,他们推断倘若为太姒,则情理欠妥。
东汉时期,太后不再被视为君王的臣属,这一观念已出现。若非有史料作为支撑,马融不会轻易将太姒归入“臣”的范畴。
那个时代君臣关系的看法,或许与后来不一样。当时的周朝礼仪尚未确立,三纲五常等观念也未出现,也许在商周人的心目中,除了天子之外,天下所有的人都属于臣子之列。
其三,太姒的名望和地位,都比邑姜高。
刘向所著《列女传》中,将周武王之母太姒尊为“周室三母”之一,其余两位分别是周武王的曾祖母与祖母。刘向评价这三位女性时,认为太姒最为贤德。至于邑姜,并未被列入这个行列。
诗经中,同样收录了许多歌颂太姒的篇章,其数量远远超过对邑姜的赞颂,甚至要多得多。由此可以推断,太姒所取得的成就和所拥有的地位,显然要显著高于邑姜。
倘若邑姜在周武王开创基业的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位列“乱臣十人”之中,那么后世给予的称颂,定会更为丰厚。
因此,在我看来,这个所谓的“悖逆之臣十人”之中,真正的对象是太姒,而不是邑姜。
写在最后
从有限的记载和推测里,我们可以勾勒出邑姜的一生:
姜子牙有个女儿,她父亲姜子牙去世西岐之后,她嫁给了西岐的世子伯邑考。
伯邑考离世后,她改嫁给西岐的新任继承人姬发为妻,接着姜子牙帮助姬发讨伐商纣王获得胜利,她也就此当上了武王的王后。
协助姬发处理各种工作的,主要是他的母亲太姒。她虽然也会为姬发提供支持,但更侧重于照看子女。
然而,就算只是这么少的话,也大多是猜测,其中许多细节,历史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记录。
史册之中,关于她的记述,仅有作为武王后的事迹,还有她怀上周成王期间,注重胎育。
商周时代的文献资料,极为匮乏。即便是周武王,其相关记述也充满模糊之处和纷争,就连牧野战役结束后作为天下至尊的年数,也无法明确考证。
只希望哪天有新的考古发现,能够揭开商周时期的这些迷雾。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