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介绍

从相知到相疑:陆逊与孙权的君臣纠葛

发布日期:2025-09-18 03:06    点击次数:81

初遇:崭露头角与慧眼识珠

东汉末年,风云变幻,豪杰并起,华夏大地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乱世纷争。在江东吴郡,陆逊出生于世家大族,其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担任九江都尉 。虽出身名门,可陆逊幼年丧父,只能依附堂祖父陆康生活。然而,命运对他似乎格外残酷,陆康因得罪地方军阀袁术,袁术出兵攻下了陆康镇守的庐江,不久后陆康病逝,陆氏宗族在战乱中损失惨重。年仅 12 岁的陆逊,不得不和年幼的堂叔陆绩返回吴县,从此以孱弱之躯挑起家族重担。

建安八年(公元 203 年),21 岁的陆逊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孙权统领江东后,广纳贤才,陆逊应召进入孙权幕府。起初,他担任东西曹令史,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并兼管一县之事。当时的海昌县连年遭受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饿殍遍野。陆逊到任后,心怀苍生,果断开仓赈济贫民,同时积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种田养蚕。在他的努力下,海昌县逐渐恢复生机,百姓对他感恩戴德,称他为 “神君”。

在担任海昌屯田都尉期间,吴郡、会稽、丹阳等地山贼寇乱频发,严重影响地方安宁。陆逊深知,若不解决这些内患,江东难以安稳发展。于是,他采用查户整顿的方法,将辖区内的精壮男丁招募为士兵,其他人则用于屯田。手中有了兵马,陆逊先后灭掉了造反多年的会稽山贼大帅潘临和鄱阳贼帅尤突,因这些战功,他被拜为定威校尉。

孙权对陆逊的表现十分满意,不仅将兄长孙策的女儿嫁给他,还经常与他商讨治国大策。陆逊也借此机会,向孙权建议扩充军队,挑选精锐兵卒,先平定内部的山越贼寇,再图谋远方。孙权欣然采纳,并让他担任帐下右部督,统领帐下宿卫兵,还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足见对他的信任 。

同年,曹操策反丹阳的费栈,让其煽动山越起事,充当自己的内应。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陆逊巧用疑兵之计,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制造出千军万马的声势。费栈果然中计,陆逊趁机大破费栈。平定山越匪患后,陆逊将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出山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方便管理,同时也彻底消除了匪患。

至此,陆逊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孙权的麾下崭露头角,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也为孙吴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辉煌:并肩铸就东吴霸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曹操甚至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芒。然而,关羽的胜利让孙权深感不安,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对东吴的安全至关重要,关羽若继续坐大,东吴将如芒在背。

此时,陆逊向吕蒙献上奇袭荆州之计,他分析道:“关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吕蒙深以为然,他称病返回建业,推荐陆逊接替自己驻守陆口。陆逊到任后,立即给关羽写信,言辞谦卑,对关羽的战功大加吹捧,还表示自己才疏学浅,希望关羽多多关照。关羽果然中计,认为陆逊不过是个无名小辈,对他放松了警惕,将荆州的主力部队调往樊城前线。

同年闰十月,孙权任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袭击荆州。陆逊则率军西进,迅速攻占了夷陵、秭归等地,切断了关羽退回益州的退路。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江陵和公安,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擒杀,荆州落入孙权之手 。此役让陆逊声名鹊起,他因功被封为娄侯,成为东吴的重要将领。

荆州之战后,孙刘联盟破裂,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于章武元年(公元 221 年)亲率大军伐吴。蜀军来势汹汹,初期一路势如破竹,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等五万人抵御蜀军。面对刘备的进攻,陆逊认为蜀军士气正盛,且占据险要地形,不宜与之正面交锋,于是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任凭刘备如何挑衅,他都不为所动。双方在夷陵对峙了半年之久,蜀军将士逐渐疲惫,士气低落。

次年闰六月,陆逊见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反攻。他采用火攻战术,命令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趁夜突袭蜀营,顺风点火。火势迅速蔓延,蜀军大乱,四十余座营寨被大火吞噬。陆逊趁势发起总攻,蜀军全线崩溃,刘备狼狈逃往白帝城。此役史称 “夷陵之战”,陆逊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他的威名传遍天下 。孙权对陆逊更加倚重,将他比作成汤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称赞他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

黄武七年(公元 228 年),陆逊又迎来了一场重要战役 —— 石亭之战。这一年,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愿意叛吴归魏,请求曹休派兵接应。曹休中计,亲率十万大军向皖城进发。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督率朱桓、全琮等各率兵三万,迎击曹休于石亭。陆逊利用曹休骄傲轻敌的弱点,设下伏兵,突然出击。曹休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魏军死伤惨重,曹休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寿春,不久后便因气愤发病而死 。石亭之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东吴在江东的地位,也让陆逊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战后他被任命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在陆逊的军事生涯中,他多次为东吴抵御外敌入侵,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孙权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极高的信任和权力。两人携手共进,为东吴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段时期,他们的君臣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堪称佳话。

转折:太子之争的暗流涌动

然而,命运的轨迹悄然转变,曾经亲密无间的君臣关系,在孙权晚年的一场政治风暴中逐渐出现裂痕,而这场风暴的中心,便是东吴的太子之争。

赤乌四年(公元 241 年),太子孙登英年早逝,这对孙权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孙登自幼聪慧,深受孙权喜爱,孙权对他寄予厚望,早早便开始培养他为接班人,为他配备了众多贤能之士作为辅佐。孙登的离去,让孙权的心血付诸东流,也让东吴的储君之位再度悬空 。

经过一番考量,孙权于赤乌五年(公元 242 年)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同时封四子孙霸为鲁王。起初,孙权对孙和与孙霸都十分宠爱,两人待遇几乎相同,这无疑为日后的争斗埋下了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孙霸渐渐不甘心屈居孙和之下,开始觊觎太子之位,一场激烈的夺嫡之争在东吴朝廷悄然展开。

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选边站队,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两大阵营。太子党的主要成员包括陆逊、顾谭、吾粲、朱据等人,他们认为太子孙和是正统,理应得到支持;鲁王党则以步骘、吕岱、全琮、吕据等人为首,他们支持鲁王孙霸,希望他能取代孙和成为太子 。

陆逊身为丞相,又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在这场争斗中本想保持中立,远离这场政治漩涡。然而,局势的发展却让他难以置身事外。一方面,他的族子陆胤、外甥顾承等江东士族子弟坚定地站在太子孙和一边,积极为孙和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孙和面对孙霸的步步紧逼,深感自身地位岌岌可危,多次向陆逊求助,希望借助他的威望和影响力来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

出于公心,也为了维护东吴政权的稳定,陆逊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太子孙和。他多次上书孙权,言辞恳切地阐述嫡庶之分的重要性,强调 “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希望孙权能够明确太子的地位,杜绝孙霸的非分之想,平息朝堂上的纷争 。

然而,陆逊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彻底激怒了孙权。孙权本就生性多疑,晚年更是愈发猜忌,在他看来,陆逊作为朝中重臣,手握军政大权,却公然介入皇室内部的立储之争,这是对他权威的严重挑战。而且,陆逊背后代表着江东士族的庞大势力,孙权担心他会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江东士族的影响力,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孙权对陆逊的态度急转直下,由曾经的信任和倚重变为了猜忌和不满 。

决裂:信任崩塌后的悲剧

孙权的猜忌和不满,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在东吴朝堂上引发了一场可怕的政治风暴。他先是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流放,又诛杀了亲近陆逊的吾粲。这些举动,无疑是对陆逊的沉重打击,也让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

然而,孙权的怒火并未就此平息,他觉得还不够,又多次派遣中使前去斥责陆逊。面对孙权的斥责,陆逊百口莫辩,他心中的悲愤和委屈如汹涌的潮水般难以抑制。自己一生为东吴鞠躬尽瘁,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却因卷入太子之争,被孙权如此猜忌和对待,这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在这场政治风暴中,陆逊孤立无援,昔日的同僚们为了自保,纷纷与他划清界限。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仿佛都成了过眼云烟 。

终于,在公元 245 年的那个春天,63 岁的陆逊再也无法承受这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怀着满腔的愤懑与委屈,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一代名将,东吴的栋梁之才,就这样在孙权的猜忌和逼迫下,郁郁而终,只留下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

孙权逼死陆逊,绝非仅仅因为陆逊维护太子这么简单,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陆逊出身江东大族,陆氏家族在江东根基深厚,姻亲遍布朝堂,势力庞大,这对出身寒门、依靠淮泗集团起家的孙权来说,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

随着陆逊在东吴的威望日益增高,他在军中、朝堂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可谓是功高震主。尤其是在吕蒙死后,陆逊成为东吴抵御魏、蜀的中流砥柱,手握重兵,镇守武昌,孙权对他的忌惮也与日俱增。在孙权看来,陆逊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加以打压 。

此外,孙权晚年为了身后之事考虑,担心自己死后,继任的君主无法驾驭像陆逊这样的权臣。陆逊对太子孙和的支持,让孙权更加怀疑他的用心,认为他是想在未来扶持孙和上位,从而进一步巩固陆家的势力 。在这种猜忌心理的驱使下,孙权不惜痛下杀手,以绝后患。

孙权与陆逊之间的君臣关系,从最初的相知相惜,到后来的猜忌决裂,令人感慨万千。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缩影,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帝王与权臣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

余音:历史中的回响

陆逊与孙权的故事,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远去,但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却如同黄钟大吕,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响,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思考 。

从他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君臣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在封建王朝,君臣之间的信任往往建立在利益和权力的基础之上,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关系便会迅速恶化。孙权和陆逊,曾经是那样的默契与信任,携手创造了东吴的辉煌。然而,在权力的诱惑和猜忌的侵蚀下,他们的关系最终走向了破裂,曾经的美好化为泡影 。

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在太子之争中,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生命。陆逊的悲剧,正是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东吴政权的巨大损失,从此东吴朝堂陷入混乱,人才凋零,国力逐渐走向衰落 。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会想,如果孙权能够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如果陆逊能够更加谨慎地处理与孙权的关系,避免卷入太子之争,他们的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他们的故事已然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留给我们的,只有对人性、权力和历史的深深思索 。

#百度带货夏令营#



上一篇:247期郑飞排列三预测奖号:复式组六和单挑一注
下一篇:揭秘东南亚与中国历史领土变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