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的极限操作:以色列如何从“安全神话”跌进分裂泥潭
刺杀案背后,内塔尼亚胡暗戳戳推波助澜,嘴上没沾血,气氛却全是他搅的,极右翼那时候嗓门最大,喊得最狠,谁默许了这场极端狂欢。
拉宾签《奥斯陆协议》时,谁在台下举着“叛徒”牌子,谁站在阳台上对愤怒人群打气,历史照片里那个人现在还在台上。
以色列社会当时有点往和平谈判那边靠,但很快被极端分子搅黄,谁在背后反复上强度,谁靠“安全”上位。
拉宾死后不到一年,内塔尼亚胡踩着“安全”牌子首登总理宝座,选举口号全是恐惧和分裂,这种风格后来成了标配。
这里的很清楚——制造敌人、放大威胁,只有不安和分裂才好收割支持度,和平谈判没热度,煽动矛盾才有选票。
1996年上台后,他发现“煽动对立”比谈经济、搞产业更直接,群众不买账和平,反而买账恐惧,这种玩法越用越顺手。
到了2015年,他干了一件在外交圈能炸锅的事,奥巴马政府正全力推动伊朗核协议,他直接绕开白宫,跑国会拆台。
共和党议员鼓掌四十多次,现场像演唱会,他回国成了“敢怼美国总统”的硬汉,这一波操作带来的红利,后面几年吃到撑。
但这里的代价被他有意忽略了,以色列原本在美国两党间走钢丝,内塔尼亚胡一拍桌子,直接押宝共和党,把以美关系党派化。
特朗普上台后,他跟特朗普称兄道弟,美国大使馆迁耶路撒冷、承认戈兰高地主权,全是他争取来的,但这算长久吗。
民主党那边记仇,拜登政府之后对他越来越冷,援助和支持变得带条件,党派斗争让以色列在华盛顿变成了“争议项”。
再看巴以问题,他嘴上不堵死“两国方案”,行动上却不断扩建定居点,西岸土地被切割成碎片,巴勒斯坦建国成了空谈。
他最会打“拖字诀”,一边扩建犹太区,一边看着巴勒斯坦内部分裂——让哈马斯和法塔赫内斗,自己还能装无辜。
卡塔尔送钱给哈马斯他也不拦,巴勒斯坦越乱越好,这样全世界面前他就能说“不是我不谈,是他们不团结”。
十几年绝大多数以色列人被麻痹了,铁穹防御、科技强国、军队强大,仿佛能高枕无忧,真相呢。
2023年10月7日,加沙哈马斯突袭,几十年积攒的安全幻觉瞬间崩塌,谁制造了这种麻木,谁一直给锅盖打补丁。
反问一句,这么多年的“温水煮青蛙”,底层逻辑到底是谁的算盘呢。
他这些年官司缠身,腐败、欺诈、背信,案子一堆,按理说早该下台,但他死死抓着总理位子不撒手,为什么。
为了组阁,他把极端宗教分子、本-格维尔、斯莫特里赫这些“边缘人”拉进内阁,为保权力啥都能妥协。
这些人不是搞产业、不是搞创新,是天天嚷着要赶走阿拉伯人、按犹太教法治国,谁把“防火队”变成纵火犯。
换取支持,他答应推动“司法改革”,其实就是削最高法院权力,让政府能为所欲为,以色列的独立司法差点被拆掉。
2023年,几十万以色列人走上街头,高科技精英、预备役军官、世俗民众全上阵,抗议规模创历史纪录,国家分裂到极点。
军队情报部门都在内斗,外部安全被搁一边,谁还真信内塔尼亚胡在乎国家安危,不如说他只在乎自己的位置。
到了2025年,战争还在打,消灭哈马斯、解救人质两个目标一个没实现,北部边境冲突导致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外部,ICC发逮捕令,欧洲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连美国都开始下狠手,国际孤立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他还不敢停战,极右翼一旦退出政权他就垮台,政权垮台就得面对法庭,自己亲手造的死循环,怎么破。
再追问一句,这种靠“内斗+分裂”换来的执政红利,能挺多久,社会撕裂、产业外流、创新停滞,底气还剩多少。
以色列曾经能在全球科技圈横着走,是因为安全、法治、开放,极端派掌权、司法动摇,这些优势还能保住吗。
以前拼的是军工、芯片、医疗,现在人才外流、投资缩水,2025年以色列还能靠什么撑住产业链。
底气最强时,是社会多元、创新活跃、法治兜底,现在这些因素被慢慢掏空,只剩“铁腕”能保安全吗。
结局其实很现实,内塔尼亚胡用一套“短线政治收割法”把国家带向内耗、外孤、产业焦虑,谁还能逆转这个趋势。
看着一个本来有机会的国家被一步步带到悬崖边,这背后到底是个人的私利,还是制度的失控。
以色列的未来到底还剩多少选择,这一局,谁来买单。
内塔尼亚胡的极限操作:以色列如何从“安全神话”跌进分裂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