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天津:突围之路 有了新方向

发布日期:2025-08-05 13:36    点击次数:76

天津有着深厚的产业底蕴,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优势产业。

天津的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一汽大众、一汽丰田、长城汽车等知名企业,这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良好条件,天津可围绕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引进相关核心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向新能源、智能化方向迈进,打造汽车产业发展新高地。

同时,天津的电子信息产业也颇具规模,在半导体芯片、通信设备等领域有一定基础。以此为支撑,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高端环节,可针对自身产业“卡脖子”环节,引入关键企业和项目,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破局:从“缺屏少芯”到“AI+信创”的产业觉醒

天津,这座曾以“北方经济中心”闻名的直辖市,在发展上,天津选择了“集群式突破”的路径。

2017年,《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明确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以智能科技为引领,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巩固装备制造、汽车等优势产业。

这一战略,在2025年《天津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工作方案》中进一步升级为“五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深度耦合。

突围:政府引导基金的“天津范式”

天津的产业突围,离不开一支“看不见的手”——政府引导基金。

2017年成立的天津海河产业基金,以200亿元财政资金为种子,通过“母基金+子基金”的架构,撬动社会资本形成5000亿元规模的“基金丛林”。

案例1:海河产业基金的“三级跳”

一级跳:设母基金。首期200亿元政府资金,联合中金资本、国新控股等机构,设立16支母基金,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9大方向。

二级跳:引头部企业。通过子基金定向投资,吸引中电科、航天科工、京东、商汤科技等企业落户。2023年引入的联想天津总部园区,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3个月,背后是海河基金与联想之星共同设立的1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

三级跳:育产业集群。在滨海新区,海河基金投资的康希诺生物、凯莱英医药等企业,已形成从细胞治疗到CDMO服务的全链条;在南港工业区,中海油海工装备基地、新宙邦电解液项目等,正构建新能源材料的“天津矩阵”。

案例2:天使母基金的“耐心资本”实验

2022年设立的天津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采用“1+N”模式联动市、区两级。不同于传统基金“5-7年”的存续期,天使母基金将期限延长至10年,并允许“亏损容忍度”达30%。

这一设计,吸引了梧桐树资本、元希海河等市场化机构参与,培育出澳康达名车广场、博格华纳新能源电机等一批“当年落户、当年投产”的项目。

重构:从“传统制造”到“新质生产力”的进化论

天津的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腾笼换鸟”,而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持续迭代”。这一理念,在生物医药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路径1:老产业的“AI+”转型

天津石化南港乙烯项目,曾是传统化工的代表。2025年,其智能化立体库的投用,让传统产线焕发新机——5G+视觉导航技术,使提货效率提升30%;与中科院工生所合作的生物合成技术,将青霉素产量提升20%、能耗降低15%。“我们不是淘汰旧产能,而是用AI和绿色技术改造它。”项目负责人说。

路径2:新赛道的“弯道超车”

在人工智能领域,天津选择了“底层技术+应用场景”的双轮驱动。2025年《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

攻核心:建设高性能GPU研发平台,支持可重构芯片、边缘计算等技术攻关;

建生态:打造“AI+科研”“AI+制造”“AI+医疗”等8大应用场景,其中“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已培育200家智能工厂;

聚人才:对首席科学家、核心技术人员给予每人每年20万元资助,政策期内最高300万元。

启示:天津模式的“方法论”

专家治市,干部专业化

天津经开区、滨海高新区的干部中,不乏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主导海河基金运作的团队,多数具有投行或产业背景,能精准判断“伪需求”与“真痛点”。

容错机制,有效避险

天津在等离子面板项目上的“及时止损”(由长虹收购亏损企业),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让政府在支持创新时更有底气。

搭建平台, 筑巢引凤

创新升级,产业基础决定了起点。天津拥有庞大的先进制造业基础,有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产业集群。

构架产业上下游合作交易平台,打通产业发展痛点,促进合作、交流和交易,降低市场拓展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解决资金流难题,是解决时下大中型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由国家商务部批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振威国际会展集团共同主办的第22届天津工博会,是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的国际品牌展,将于2026年3月18-21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办。

第22届天津工博会,规划展示面积10万平方米,设有机床、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焊接与切割、智能泵阀、电子、铸造及热处理、润滑油等专业子展,深度服务京津冀鲁、山西、内蒙、东三省等北方制造业市场,贡献平台的资源聚合优势,助力产业发展与升级。

未来:天津能否再腾飞?

2024年的天津,GDP已突破1.8万亿元,常住人口超千万,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营收均超千亿。总体而言天津仍面临两大挑战:

市场化程度:政府引导基金占社会资本比例仍较高,需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创新浓度:高校资源(如南开、天大)的产学研转化效率,尚需提升。

然而,天津的优势同样明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节点,其“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天津”的模式,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飞地”。中科院工生所在津设立的生物制造实验室,已孵化出10余家合成生物学企业。

天津的产业突围,是一场“政府与市场共舞”的长期主义实践。它证明: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城市的产业升级没有标准答案,但“顺势创新、专家治市、资本赋能”的方法论,却是普适的。天津正以“AI+信创”书写属于北方的产业传奇。



上一篇:发改委推动国企民企协同发展创新
下一篇:新飞空调质量怎么样,如何选择合适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