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事记:清朝(顺治~乾隆)
1646年(清顺治三年)
五月,大水,漂麦禾。
是年,大疫,人畜多死。
1668年(清康熙七年)
六月十七日,沂州发生大地震(里氏8.5级),地面倏裂倏合,陷压庐舍人物无数,城门东楼仅存,余俱坍毁。
是年,副使徐惺略修城池。
1670年(清康熙九年)
十二月,大雨雪,人畜果木多冻死。
是年,地震。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
知州邵士请帑银8000两,按旧制修筑城池。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
知州邵士修,王熏纂的《沂州志》成书。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
康熙南巡,途经县境,作《出都》诗一首,又亲笔临摹董其昌诗贴一幅,均刻于石上。
1731年(清雍正九年)
建新县署于城中心(今市政府所在地)。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
升沂州为沂州府,设附郭兰山县,自明初以来以州代县结束。
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
五月,大水。
秋,大饥。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
兰山知县王垲修沂河两岸河堤,挖浚孝感河。
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
举人孙泽世募修沂河木桥300余孔。至光绪年间,东小李保长田龙章改造舆梁。1911年知府李玉锴添修木路。该桥原建于明代。
乾隆下江南,路经黄土堰(今岑石乡后黄土堰村),为乡祠定名“五贤祠”,并赋诗一首,刻于石上。
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
创建沂州府行政学署,选址于县署西侧。1905年改为沂州中学堂。
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
知府李希贤、知县沈玉琳劝民筑祊河南岸堤700丈;照故道开涑河南道1980丈;挑长东乡沙沟河2160丈。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
知府李希贤修,潘遇萃、王垲纂的《沂州府志》成书。
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
乾隆再下江南,路过县境,作《五贤祠》、《二疏城》二首诗。均刻于石上。
资料来源:《临沂市志》1999年11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更多内容:进入“黄翔的视界”百家号,输入家乡的名称进行查询,阅读更多资料,深度了解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