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将王近山和他麾下的“三剑客”
1978年5月10日,一代战将王近山中将在南京病逝,时年63岁。由于四年的病痛折磨,当年叱咤风云的“王疯子”已骨瘦如柴,弥留之际,将军用微弱的声音问身边的人:“敌人打到哪里了?我们的人谁在那里?”将军的小儿子回答说:“是李德生叔叔在那里!”将军道:“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放心睡一觉了。”一代名将在专门为他播放的军号声中溘然长逝。
开国将帅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将军,他们往往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就象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一样,如:“徐老虎”徐海东、“罗长子”罗瑞卿、“王胡子”王震、“小钢炮”陈锡联、“雷公爷”刘亚楼、“梁大牙”梁兴初、“周铁匠”周志坚、“皮老虎”皮定钧、“拼命三郎”陶勇、“好战份子”钟伟……王近山的绰号众所周知——“王疯子”,对此,邓政委的评价是:“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而刘伯承的评价是:“一人投命,足惧万夫。狭路相逢勇者胜,没有点疯劲,没有不怕死的精神是不行的。这王疯子疯到顶头上了!”
1915年10月29日,王近山出生在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8岁起给人放牛,1930年,只有15岁的王近山加入了鄂豫皖苏区的红1军,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打在了一起,那个国民党兵开始并没把王近山这个半大孩子放在眼里,王近山最后打红了眼,抱住大个子国民党兵一起滚下悬崖,国民党兵当场身亡,王近山幸免于难,只是头部被石头戳了个洞。从此,王近山便得了个“王疯子”的绰号。
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强渡嘉陵江,时任红四军10师28团团长的王近山
缴获的两匹战马过浮桥时卡在了桥上,被负责指挥过桥的杜义德当场击毙,王近山的疯劲上来了,拔出手枪,顶到了杜义德的脑门儿上。幸亏,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及时赶到,将王近山臭骂了一顿。没有想到,这俩个不打不相识的“二杆子”,以后竟成了黄金搭档,解放战争中,王近山任中原野战军6纵司令员,杜义德任政委,二人率部随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抗美援朝期间,王近山、杜义德再次成为搭挡,分别担任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王近山逝世时,杜义德得到噩耗后,竟悲痛得三天没有吃饭。
1943年10月,毛泽东电令129师师长刘伯承,要报选派一名得力干将赶赴延安组建新守备旅。刘伯承和徐向前不约而同地想了到时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行前,刘伯承再三叮嘱王近山:不许恋战!王近山率第16团上路了。此时正逢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结重兵对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16团途经山西临汾东北韩略村时,王近山的疯劲又上来了,不顾陈赓不许恋战的电令,搂草打兔子,一举全歼了日军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120余名日军军官。韩略村伏击战后,陈赓因王近山抗令要他写检查。而毛泽东则说:太岳有个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
1946年9月的定陶战役是刘邓大军出兵太行山后第一场恶仗,面对国民党美械装备的整3师的大兵压境,刘邓麾下诸将面面相觑。此时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的“疯劲”又上来了,他甩开杜义德拉他衣角的手拍案而起道:“我们6纵坚决打!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一个连我当连长、老杜当指导员!全纵打光,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王近山率6纵喋血大杨湖,6纵成连成营甚至成团牺牲,仍然攻势不减,最终摧垮了赵锡田整3师的战斗意志。大杨湖失手后,敌整三师的防御体系顿时土崩瓦解。我刘邓大军其他各部乘势全线出击,对敌整三师实施分割围歼。整三师全军覆没,师长赵锡田束手就擒。
定陶战役后,刚组建不久的六纵经过战火的洗礼已经成为了主力纵队,被称为“铁六纵”。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六纵之所以能成为“铁六纵”,除了王近山这头猛虎带的好头外,王近山麾下的三员虎将也是功不可没,他们就是六纵16旅旅长尤太忠、17旅旅长李德生、18旅旅长肖永银。
咱们先说说肖永银少将:肖永锒13岁参加红军,被编入鄂豫皖苏区的红1军1师,后来当上了军部司号连的班长。张国焘搞肃反时,肖永银被捕入狱。红四方面军西征川陕时,肖永银被罚进“苦工队”,随队走完了三千里征程。因年纪太小,实在查不出什么问题,获释后任红4军11师33团司号员。在反刘湘的“六路围攻”时,肖永银主动请缨带领两个连以攻为守击溃了川军的进攻。肖永银率部追击时被一颗流弹击穿了他的前后胸,肺部被打了一个手指粗的洞,肖永银当时晕倒在地。战斗结束后,象他这种重伤员不可能随军行动,可留在当养伤就意味着等死。团长张吉厚实在舍不得这个小号兵,站在担架前犯起了难。这时,红4军军长许世友走了过来,看到张吉厚为难的样子,就问:“怎么回事?” “这小鬼太可爱了,实在舍不得。” 许世友大手一挥:“舍不得抬上走嘛!" 就这样肖永银在担架上开始了长征。建国后,已经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肖永银与许世友司令员谈及这段往事时,许世友感慨地说:“没想到那小鬼就是你啊!”
肖永银伤好后,担任红30军政委李先念的警卫员,后被徐向前总指挥看中,硬是把他抢过来做了总部警卫排长,西路军失利后,徐向前将西路军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给肖永银和陈明义(1955年授少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报告带回延安。抗战期间,肖永银任八路军129师385旅营长,一次夜袭敌营,硬是抢回一门山炮,这是八路军缴获的第一门大炮。徐向前副师长看过炮后,在炮身上写上一行大字,“八路军在大杨庄战斗缴获日本之山炮”。
1986年10月,共和国军神刘伯承元帅在弥留之际一直在喊一个人的名字——肖永银!当肖永银到医院看望老首长时,遭到了医院医护人员的围观,大家都想看看,能让刘伯承元帅牵挂的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时间回溯到1947年8月,汝河北岸,这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途中最凶险的一战,前有大河和强敌拦路,后有追兵不舍。本来担任后卫的6纵18旅将后卫任务交给16旅改作全军前锋。生死关头,刘伯承对18旅旅长肖永银一字一顿地大声说:“肖永银!狭路相逢勇者胜!你明白吗!” 肖永银率18旅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用刺刀为中野劈开一条血路,这一仗让身经百战的刘帅念念不忘……也正因为如此,肖永银堪称“三剑客”的首剑,在王近山升任第三兵团副司令兼第12军军长时,肖永银升任第1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
文革中,时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的肖永银保护过避难南京的刘帅、收容了落难的陶勇、张震、王近山等将军的儿女……王近山也是在他的提醒下,给毛泽东写了信,最终从农场回到了部队。“九一三”事件后,肖永银“平三国,灭四方”(“三国”是指南京、上海、杭州,“四方”是指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江腾蛟、空四军政委王维国、空五军政委陈励耘、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周建平。)指挥若定,劳苦功高。许世友将军逝世后,没有按规定火化,而是秘密土葬。虽然邓政委批示了:“下不为例”四个字,但由谁来主持许司令的后事,却是一件棘手的事,在位的出面主持肯定不合适,而作为许司令曾经的副手,刚从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位置上退下的肖永银将军无疑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2002年4月29日,肖永银将军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将军逝世后,当年被将军收容的孩子们闻讯后从各地纷纷赶来,灵堂上黑压压跪倒一片……
和肖永银一样李德生也是河南新县人,也是1930年参加红军。他是“三剑客”中最年长者,却也只比肖永银大一岁、比尤太忠大两岁,而只比王近山小一岁,所以在“三剑客”中,作战风格更稳重一些。抗战之初,李德生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排长,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后曾以1个营的兵力打垮日军的1个大队,受到上级的嘉奖。解放战争时期,在襄樊战役中,李德生率17旅“刀劈三关”,夺取了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道关口,一举破城,活捉国民党第15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战后第17旅49团被授予“襄阳特功团”光荣称号。淮海战役中,李德生率部连续9天急行军,协同其他部队形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并担任主攻,激战两天一夜,攻占了双堆集东侧敌核心阵地,为全歼黄维兵团和夺取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美援朝期间,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先期参战的15军兵力损耗过大,第三兵团代司令王近山调来了自己的老部队12军,成立了以12军副军长李德生为前线总指挥的五圣山指挥所,下达完命令后王近山对兵团政委杜义德说:“李德生上去了,我就可以睡大觉了。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李德生奉命统一指挥在前线作战的12军和15军,机智灵活,浴血奋战,击退敌人数百次猛烈进攻,赢得了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上甘岭成就了第15军“九千岁”的美名,但实际上,第12军与第15军应该是平分秋色。
回国后,李德生曾两度出任第12军军长,在任期间,分发现并推广了全军闻名的“郭兴福教学法”。文革中,李德生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在制止武斗、维护工农业生产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稳定了安徽局势。并由此升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还曾一度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步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可以说是级别最高的开国少将。1973年12月22日,李德生与陈锡联上将对调出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年11月,李德生调任国防大学政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2011年5月8日,李德生将军逝世,享年95岁。
最后,再说说有“侠义将军”之称的尤太忠将军。和王近山一样,尤太忠也是放牛娃出身,13岁时,尤太忠因为放丢了地主家的牛,不敢回家,便跟着一支路过的红军队伍要求参军,可因为年龄太小,部队不要他,他就在后面跟了三天。幸亏一位炊事班的老班长说情,指导员才勉强收下了他。从此,他视老班长为大恩人,多年之后,已经是师长的尤太忠在行军路上遇到老班长,立刻下马敬礼。老班长也不谦虚,心安礼得地接受了他的敬礼,问他要了两包烟,然后挥了挥手说:忙你的去吧!看的旁人瞠目结舌。
长征过草地时,尤太忠身染重病,在无医无粮的茫茫草地上,战友们正准备放弃他时,恰巧红31军政委詹才芳路过,问明情况后,说:这小鬼还年轻,个头又大,扛机枪是把好手,给他个马尾巴拉着,兴许他能走出草地。”就这样,尤太忠凭着根马尾巴奇迹般地走出了草地。解放战争中,尤太忠率16旅攻打山东鱼台县,第一次没攻下来,六纵政委杜义德的电话打了过来:“老尤,我听说你打仗很厉害,这一仗怎么回事?打了半天,鱼台变成了碉堡!”尤太忠一听时就急了,电话一撂,抱着一挺机枪带着人就往上冲,很快就拿下了鱼台。杜义德听说后,笑道:“都说王司令脾气大,我看这个尤太忠脾气更大!”
1947年8月的汝河之战,本来担任前锋的6纵16旅突然接到命令改为后卫。尤太忠接到政委杜义德的命令后就急了:“鲁西南反敌围攻是我们旅,打定陶也是我们旅,打羊山集,还是我们旅,我们伤亡多大啊,还叫我们打阻击?”杜义德也很为难,他说:这是刘师长和邓政委亲自指定的,我有什么办法啊!”尤太忠只得率部反身回到汝河岸边打阻击。刘邓过河后,尤太忠催他们快走,刘伯承走出几步后又突然转身回来,走到尤太忠跟前叮嘱:“太忠同志,太忠同志,集合的地点知道不知道?”尤太忠赶忙回答:“知道了。” 刘伯承这才放心地前行,没几步,又回过头来高声对尤太忠说:“彭店,彭店,不要忘了啊——”也许在刘帅心中,已经预感到这一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他是多么不舍这员虎将啊!尤太忠最终不负刘帅的期望,胜利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后来,邓政委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言:“尤太忠是一员战将,有功之臣。”
文革中,尤太忠任南京军区陆军第27军军长,27军是许世友一手带出来的王牌军。尤太忠与许世友虽然是半个老乡,又是同出自四方面军,但之前并没有什么交集。文革伊始,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遭到造反派的围攻,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时任27军军长的尤太忠打了电话,让他把许世友保护起来。尤太忠很好地完成了总理交待的任务,可他自己却造反派逼得气胸病突然发作。1985年10月,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亲自选购了一具楠木棺材。
1973年,邓政委由江西回到北京尚未“解放”,尤将军即随苏振华、李达两将军冒险前往探视。其时,将军见邓抽劣质纸烟心中甚为不安,返回后急购五条中华烟送与邓政委。1988年授衔时,已经退休的尤将军通过当年在内蒙古共过事的赵总理之口,向邓表达还想穿一下新军装的愿望,遂以军委纪委第二书记之职获上将军衔。将门出虎子,2016年1月,其子尤海涛中将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司令。不出意外的话,尤氏父子将是继张震、张海阳父子和张宗逊、张又侠父子之后第三对父子上将。另外,尤太忠与李德生还是儿女亲家,尤将军的二女儿尤兢嫁给了李将军的儿子李和平。1998年7月24日,尤太忠将军在广州病逝,享年80岁。
抗美援朝归国后,未到不惑之年的王近山出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可谓是春风得意,然而此时他与妻子之间却出现了感情危机。他的妻子韩岫岩向组织上告了状。组织上派人来做王近山的工作。王近山的“疯劲”又上来了!一不做二不休,向组织递交了离婚申请。鉴于当时入城后高级干部换媳妇的事情时有发生,中央把王近山的离婚官司当做了典型!王近山受到严厉处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公安部副部长的位子上被开除党籍,下放到河南某农场当副场长,军衔从中将降为大校!一代战将就此淡出人们视野,直到文革后期,经许世友向毛泽东讲情,王近山才回到南京军区任副参谋长。
1969年的一天,南京火车站,3名军职干部迎候在月台上,他们是27军军长尤太忠、12军军长李德生、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当穿着一身旧军装的农场场长王近山挈妇将雏拎着两只老母鸡走下火车时,三人急忙上前立正,给老首长敬礼。不久,王近山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主管作战,而他的顶头上司正是他当年的下级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的肖永银。重新出山后的王近山位置摆得十分清,从不越权处理问题。司令部召开一些重要会议,他都要请萧永银主持。如果萧永银不能参加,他在主持会议时,总要说“受萧副司令员委托”之类的话,把自己摆在萧永银之下。
1974年年初,王近山被查出得了胃癌,在之后的四年里,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战将开始与病魔进行殊死战斗。王近山晚年常说:“我算什么?一个放牛娃!我的勇敢是向徐帅学的,谋略是向刘帅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学的。” 1978年5月10日,一代战将王近山中将在南京病逝,时年63岁。王近山将军去世后,却给他的战友们留下了一个难题——王近山的最后职务“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只是军级!刚刚复出的邓政委获悉后,在悲痛之余,以伟人的睿智在审定悼词时将“副参谋长”改为“顾问”,随后中央军委补发了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的任命。这样一改级别就成了大军区正职,这是对王近山的赫赫战功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