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孙子说我没文化,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直到我随手修好他昂贵的无人机,他发现我工具箱里躺着一张“核潜艇”设计图

发布日期:2025-11-20 13:28    点击次数:109

“老头子,你连个微信付款都不会,还想碰我的无人机?别给我弄坏了!”

姜浩然嫌弃地夺过手机,脸上的不耐烦像一层冰冷的薄雾,瞬间笼罩了整个客厅。

他知道爷爷姜振华是个老古董,固执,守旧,跟不上时代。

直到那天,他价值两万块、引以为傲的最新款无人机,像一只折翼的鸟,重重摔在地上,机身扭曲,螺旋桨断裂。

姜浩然心如刀绞,而姜振华,只是默默地戴上了老花镜,从工具间里,慢悠悠地拿出了一个泛着铁锈的、沉甸甸的工具箱。

他随手拿起一把毫不起眼的螺丝刀,动作精准而熟练。

可姜浩然真正感到心跳停滞的,是在他偷偷翻开那个工具箱时。

在那些复杂的电路板和零件下面,压着一张被小心折叠、泛黄的工程图纸。

图纸的一角,赫然印着几个小字:“国家机密,核潜艇推进系统初稿。”

01

姜浩然是家里的骄傲。

刚满十八岁,考上了国内顶尖的航空航天大学。

他穿着印着大学标志的卫衣,走路都带着风,觉得自己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青年。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那年近七十的爷爷,姜振华。

姜振华沉默寡言,穿着永远是洗得发白的灰色布衫,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向脑后。

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阳台上,晒着太阳,翻看那几本已经卷了边的旧书,或者在那个堆满了各种废旧零件的小工具间里忙活。

"爸,您别老是待在那个小黑屋里,对眼睛不好。" 姜卫国,姜浩然的父亲,偶尔会劝上两句,但通常得不到回应。

姜振华只是摇摇头:"没事,我在整理东西。"

姜卫国和妻子李晓彤都是忙碌的白领,对于父亲这种"退休后的闲散爱好",他们虽然不理解,但也尊重。

只要不给他们添麻烦就好。

但姜浩然无法忍受。

他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而爷爷掏出的,永远是一副老花镜。

"爷爷,你倒是学学啊,现在哪个老年人不玩智能手机?" 姜浩然放下行李,语气里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姜振华抬起头,眼神平静:"学那个做什么?能用来造东西吗?"

"哎哟,现在是信息时代,谁还‘造东西’啊?都是搞设计、搞程序、搞人工智能。" 姜浩然撇撇嘴,打开了他新买的无人机,那是一台造型流畅、线条硬朗的专业级航拍机。

"你看,这才是高科技。飞控系统,图传技术,都是顶尖的算法和集成电路。" 姜浩然炫耀着,他花了两个月的兼职工资,才买下这台价值两万块的"大宝贝"

姜振华只是看了几眼,没说话。

他眼神里没有鄙夷,也没有赞叹,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仿佛在看一件很普通的玩具。

"爸,您别用那种眼神看浩然的东西。这玩意儿可贵着呢。" 李晓彤从厨房探出头,提醒道。

她知道,姜振华以前是搞技术工作的,但具体是什么技术,他从不细说,只知道早早就"内退"了,领着一笔不多的退休金。

在姜浩然看来,爷爷就是那个时代被淘汰的工匠,守着一堆过时的机械零件和理论,活在过去。

"浩然,你这个飞控系统,重心似乎偏了一点。" 姜振华突然开口,声音很慢,但很清晰。

姜浩然像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差点笑出声。

"偏了?爷爷,这是大疆最新旗舰机,经过无数次风洞测试的,你以为是你在院子里用竹条绑的那个风筝吗?" 他语气充满了不屑。

"嗯,飞起来你就知道了。" 姜振华没有争辩,又低头去看他的旧书。

姜浩然冷哼一声,决定用事实说话。

他拿着遥控器,在小区的空地上进行了一次漂亮的起飞。

无人机平稳上升,悬停在半空,镜头捕捉着夕阳下的街景。

一切都很完美,直到一个急转弯操作。

"嗡——"

无人机在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轻微的抖动,紧接着,机身开始不受控制地倾斜。

姜浩然脸色大变,急忙想修正姿态,但为时已晚。

它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扯住,猛地向地面栽去。

"砰!"

一声巨大的闷响,无人机砸在了小区花园的一棵小灌木上,然后滚落到草坪里。

机身外壳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最关键的一个螺旋桨支架,直接断裂,电路板碎片散落一地。

姜浩然愣住了,心疼得几乎要窒息。

这可是他半年的生活费啊!

"我说什么来着?"

姜振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不知何时也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他那本旧书。

姜浩然根本没心情理会爷爷的"先知",他冲过去,小心翼翼地捧起无人机的残骸,手指颤抖着。

"完蛋了,彻底完了。这得返厂,至少要修半个月,而且维修费估计能买半个新的。" 姜浩然沮丧地瘫坐在花坛边。

"小问题。" 姜振华淡淡地说。

姜浩然猛地抬头,眼神里带着怒气:"小问题?爷爷,你根本不懂!这是高精度集成电路,还有碳纤维支架,不是你那些老掉牙的收音机!"

姜振华没有生气,他只是平静地指了指无人机断裂的支架连接处:"飞控失衡不是因为算法,而是因为这个支架的螺栓在设计时就存在微小的应力集中问题,导致你急转时,震动超过了它的承受阈值。"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刚才说重心偏了,就是这个原因。"

姜浩然简直要气笑了。

一个连手机都不会用的老头,居然在给他讲现代航空器的结构应力?

"行了爷爷,别说了。我明天就联系官方售后。" 姜浩然抱紧了残骸,起身准备走。

姜振华却叫住了他:"不用联系,给我半天时间,我能修好。"

姜浩然怀疑自己听错了。

02

"您?修好?" 姜浩然声音提高了八度,满脸不可置信。

李晓彤和姜卫国听到动静也走了出来。

当看到无人机的惨状时,李晓彤忍不住叹了口气:"浩然,别难过了,修就修吧,下次小心点。"

姜卫国看到姜振华站在一旁,似乎在跟儿子争论什么,便插嘴道:"爸,您别管了,这东西太精密,不是您以前修缝纫机和电视机那套。"

"精密?" 姜振华重复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再精密,也是人造的。"

他走到姜浩然面前,伸出手:"给我。"

姜浩然犹豫了。

他知道爷爷有一双巧手,以前家里的老电器,甚至邻居家的门锁,他都能捣鼓好。

但这是两万元的无人机啊,如果被爷爷瞎搞一通,万一售后都不给修了怎么办?

"爷爷,我……" 姜浩然为难地看着父亲。

姜卫国也觉得不妥:"爸,这东西原理复杂,要不然还是算了?"

"信不信由你。" 姜振华语气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

姜浩然鬼使神差地,把无人机递了过去。

或许是内心深处对这台精密仪器彻底报废的恐惧,让他产生了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荒谬念头。

姜振华接过无人机,甚至没有多看一眼,直接抱着它走进了他的小工具间。

那间工具间,是家里的"禁地"。

里面堆满了各种型号的螺丝、电线、工具,以及一些姜浩然看不懂的,像是从哪个旧工厂里淘来的废旧仪器。

房间里常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和焊锡味。

"他不会真的要拆了吧?" 姜浩然焦急地在门外踱步。

"放心吧,你爷爷拆东西是行家,就是能不能装回去,就不好说了。" 姜卫国无奈地摇摇头。

他知道父亲的脾气,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工具间里不时传来细微的金属碰撞声和电烙铁"滋滋"的声响。

姜浩然站在门边,透过门缝往里看。

他看到姜振华戴着一副老花镜,弯着腰,面前摊着无人机的残骸。

他没有使用任何高科技的检测设备,甚至没有打开电脑。

他只是用一把小小的放大镜,仔细检查着断裂处的电路板。

他的手,虽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老茧,但动作却极其稳定。

他用镊子夹起一块比米粒还小的元件,稳稳地放回了指定位置。

"他到底在做什么?" 姜浩然嘀咕着。

他看到爷爷拿出了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工具。

那是一种形状奇特的钳子,钳口极细,但材质似乎非常坚硬。

姜振华用它夹住断裂的碳纤维支架,动作缓慢而精确地对齐了断口。

接着,他拿出了一小块黑色的、像是树脂一样的东西,放在电烙铁上加热。

姜浩然学习过材料学,他知道碳纤维修复非常困难,需要特定的树脂胶和固化工艺,而且对强度要求极高。

可姜振华用的那种"树脂",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胶水。

姜浩然正准备冲进去阻止他,结果看到姜振华用焊枪对着连接处进行加热。

那黑色的瞬间融化,渗入了碳纤维的缝隙中。

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十分钟。

姜振华放下焊枪,并没有急着检查强度,而是开始处理飞控系统的线路。

"这老头子,真是乱搞。" 姜浩然心里骂着。

他觉得爷爷是在糟蹋他昂贵的无人机。

他决定不再看,回房间玩游戏,眼不见心不烦。

03

晚饭时,姜振华没有出来。

"爸,吃饭了!" 姜卫国在门口喊了一声。

"快了,马上。" 姜振华的声音闷闷地从里面传出来。

姜浩然吃得心不在焉,时不时看向工具间的方向。

他知道自己两万块钱的无人机,正在里面经历一场"土法"修复。

大约晚上九点,工具间的门终于打开了。

姜振华走了出来,他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却有一种完成工作的满足感。

他手里捧着无人机。

无人机看起来完好如初。

"修好了?" 姜浩然跳起来,冲到跟前。

他仔细检查机身。

断裂的支架被修复得天衣无缝,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修复的痕迹。

而且,连接处比原来似乎更光滑、更坚固。

"怎么可能?" 姜浩然拿起遥控器,连接电源。

无人机灯光亮起,飞控系统自检正常。

"你用了什么胶水?" 姜浩然惊奇地问。

姜振华擦了擦手上的油污:"不是胶水,是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我以前自己调配的。"

"自己调配?" 姜浩然简直不敢相信。

这比他大学里实验室的那些专业树脂材料看起来还要高效。

"你试试飞行性能。" 姜振华提醒道。

姜浩然立刻跑到小区的空地。

他小心翼翼地推杆,无人机缓缓升空。

这一次,无人机起飞时,那种轻微的晃动消失了。

它悬停在空中,稳定得像钉在空气中一样。

姜浩然尝试进行几个高难度动作,急升、急降、高速平移,甚至是他上次失败的那个急转弯。

无人机表现完美,飞控系统反应灵敏,机身没有任何抖动。

"这……这比新的还要稳!" 姜浩然震惊了。

他以前一直认为,高科技产品需要高科技设备才能维修。

爷爷没有电脑,没有专业的检测台,甚至没有无尘车间,仅凭一双老花眼和一把老旧的工具,就把最精密的航拍机修好了,而且修得比原厂还要好。

姜浩然看向姜振华,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敬佩。

"爷爷,你以前到底是做什么的?" 他问道。

姜振华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转身回屋休息去了。

姜浩然拿着无人机,在原地站了很久。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对爷爷的轻视,可能大错特错。

他一直以为爷爷是个只会修老式收音机的老古董,但现在看来,爷爷的手艺和知识,已经超越了普通的技术工匠。

"那个黑色的复合材料,到底是什么?" 姜浩然的好奇心被彻底勾起。

他迫切地想知道,爷爷的工具间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第二天是周六,姜振华照例早起去公园打太极。

姜浩然抓住这个机会,悄悄地走到了工具间的门前。

他轻轻拧动门把手,门被锁上了。

他知道,爷爷有把钥匙,平时挂在客厅的钥匙架上。

姜浩然偷偷摸摸地拿到钥匙,打开了工具间的门。

工具间不大,但堆满了东西。

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混合气味。

靠墙放着一个老旧的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各种钳子、螺丝刀、万用表,还有一些姜浩然叫不上名字的精密仪器。

他首先找到了那个让他震惊的黑色"复合材料"

那东西被装在一个没有标签的玻璃瓶里,看起来像是一种高纯度的金属粉末和聚合物的混合物。

"光是这个配方,如果申请专利,价值就不可估量。" 姜浩然心想。

他开始翻找。

他想找到爷爷关于这些材料配方的笔记,或者找到一些关于他工作经历的线索。

在一个角落里,他发现了一个被厚厚灰尘覆盖的木箱子。

木箱子看起来很重,他费力地搬开上面的杂物,打开了箱子。

里面是一些泛黄的证书和照片。

照片里,姜振华穿着一身样式古老的蓝色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站在一个巨大的、看不清全貌的金属结构前。

那结构有着厚重的铆钉和复杂的焊接痕迹,看起来像是某种巨型机械的内部。

这些照片拍摄的年代,至少是四十年前。

姜浩然拿起一张证书,上面印着他从未见过的公章,以及一行醒目的黑字:"国家重大项目特殊贡献专家。" 证书的落款日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姜浩然呼吸一滞。

特殊贡献专家?

这和爷爷平时的形象反差太大了。

他继续翻找,在木箱子的底部,他发现了一个沉甸甸的铁盒。

铁盒上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小锁。

04

姜浩然尝试用工具间的各种小工具去撬锁,但那把小锁看起来老旧,但异常坚固。

他急得满头大汗,心想,能让爷爷如此小心翼翼存放的东西,一定是他过去身份的关键。

他最后找到一把小型钢锯,小心地锯断了锁梁。

"咔嗒"一声,锁头落地。

姜浩然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打开了铁盒。

他原本以为里面会是金条、古董,或者至少是一份价值连城的股权证明。

但铁盒里,只有两样东西。

第一件,是一枚看起来很普通,但材质非常好的钢笔。

钢笔的笔帽上,刻着一行小小的数字编号。

第二件,是几张被细心地用塑料膜封存的工程图纸。

图纸折叠得非常整齐,但边角已经因为岁月的侵蚀而微微泛黄。

姜浩然拿出图纸,小心翼翼地展开。

图纸的线条复杂而精密,充斥着各种符号、数据和密密麻麻的批注。

这些批注大多是手写的,笔迹苍劲有力,正是姜振华的字迹。

姜浩然虽然主修航空航天,但工程图纸是基础。

他努力辨认着上面的结构,那似乎是一种复杂的流体动力学设计,涉及到涡轮、高压泵以及极其紧凑的机械布局。

他越看越心惊。

这种结构的设计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目前所学的知识范围。

这是一种对材料、流体、热力学、机械制造的综合运用,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精妙。

他试图找到图纸的名称。

在图纸的右下角,有一个红色的印章,上面是四个字:"绝密文件"

在旁边,还有一行手写的项目代号。

姜浩然瞪大了眼睛,他看清了那几个代号旁边的注释:

"华夏深海工程——092系列核心推进模块设计初稿。"

他脑子"嗡"的一声,仿佛被一记重锤击中。

"092系列……"

作为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他虽然不专攻海洋工程,但对于国家战略级别的装备,他多少有所耳闻。

092,那不是几十年前,华夏第一代战略核潜艇的代号吗?

姜浩然的手开始颤抖。

他重新看向那些复杂的涡轮和管路结构,它们精密、紧凑,却又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粗犷和坚韧。

这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的工程图纸。

如果这是真的,这意味着他的爷爷,那个被他嘲笑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的老头,竟然是……

竟然是参与国家核心战略装备设计的顶尖专家?

姜浩然几乎无法呼吸。

他回想起爷爷那双稳定得可怕的手,那对精密仪器般精准的眼睛,以及他随手调配出的那种高强度复合材料。

一切都有了解释。

一个能设计出核潜艇核心推进系统的人,修一台无人机,自然是"小问题"

但为什么?

为什么爷爷要隐瞒这一切?

为什么他要过着如此低调,甚至是被家人轻视的生活?

姜浩然将图纸重新折好,放回铁盒,锁好工具间。

他回到房间,脑子依然一片混乱。

他看着手机里那些关于核潜艇的公开资料,再想想工具箱里的那张手稿,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他突然意识到,今天早上爷爷出去打太极,似乎比平时晚了半小时。

是不是有人在跟踪他?

这张图纸,会不会给他带来危险?

姜浩然的心脏猛地收紧。

他决定,今晚必须和爷爷谈谈。

晚上,姜振华回到家。

他似乎有些疲惫,但精神尚好。

姜浩然等到父母都睡下,才轻轻敲响了爷爷的房门。

姜振华正坐在床边,翻看一本看起来像是哲学著作的书。

他抬起头,看到孙子略显苍白的脸,似乎已经猜到了什么。

"浩然,进来吧。" 他的语气一如既往地平静。

姜浩然走进房间,关上门。

他没有拐弯抹角,直接问道:"爷爷,那个铁盒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姜振华的目光瞬间变得深沉,如同深海。

他没有否认,也没有惊慌。

他只是轻轻叹了口气,把手中的书放下。

"你看到了?"

"我看到了,‘092系列核心推进模块设计初稿’。" 姜浩然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他看着自己的爷爷,这位老人,此刻在他眼中,不再是那个略显笨拙的"老古董",而是一位隐藏着巨大荣耀与秘密的,真正的国之脊梁。

"爷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为什么……"

"为什么隐瞒?为什么在这里修我的无人机?"

姜振华没有回答,他只是沉默地看着孙子。

姜浩然突然想起了那枚钢笔。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秘密,这可能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爷爷的安危。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这张图纸被人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姜浩然的声音里充满了担忧。

姜振华笑了,笑容里充满了沧桑和自嘲。

"后果?"

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从一个暗格里拿出了一个更小的,看起来像是证件的东西。

"浩然,坐下。有些事情,我本以为会随着我一起入土,但既然你发现了,也到了该让你知道的时候了。"

他将那证件放在桌上。

那不是普通的身份证或工作证,而是一张边缘烫金、印着国徽的特殊证件。

姜浩然的目光落在那证件上的称谓上,瞳孔骤然紧缩。

证件上写着:

"特级技术顾问,保密期限:终身。"

05

姜振华看着孙子震惊的表情,眼神中闪过一丝释然。

隐瞒了半辈子,这个重担终于可以和最亲近的人分担了。

"你说的没错,那张图纸是真迹。那是我年轻时,在国家最艰难的时期,参与设计的一个核心部件的草图。" 姜振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穿透了时光的迷雾。

"核潜艇,是国之重器。它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静音推进系统,是任何国家都不会轻易示人的秘密。我当时,是那个项目组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负责推进系统的应力分析和结构优化。"

姜浩然听得目瞪口呆。

这和他在家看到的那个,只会抱怨菜咸了、不会用手机支付的老头,是同一个人吗?

"可是……为什么?" 姜浩然指着那张证件,"您是特级顾问,为什么会退休得这么早,而且……过着这种生活?"

姜振华走到窗边,看向窗外万家灯火。

"因为保密,也因为时代。"

他缓缓讲述,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像潮水一样涌出。

"当年我们那个项目组,工作环境极其特殊。我们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巨大挑战,还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签了终身保密协议,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向外界透露任何关于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甚至工作方向的信息。"

"在那个年代,我们以厂房为家,以图纸为伴。我整整八年,没有回过一次家。你父亲小时候,对我几乎没有印象。" 姜振华叹了口气,这是他心中最大的愧疚。

"当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我遭遇了一次意外。那是一次高压测试,虽然人没事,但我的听力受损严重,体能也大不如前。组织考虑到我的健康和保密需要,决定让我提前‘内退’。"

"内退?"

"对,表面上是普通的提前退休,但实际上,是最高级别的隐居。我的档案被彻底封存,我的所有工作记录被抹去,我被要求回到一个普通城市,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甚至连我的家人,都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

姜浩然终于理解了。

姜卫国对他童年父亲缺位的模糊记忆,李晓彤对公公"技术工种"的笼统认知,以及姜振华本人对高科技产品的漠然,都源于此。

这不是他不会用,而是他需要彻底地"去专业化",把自己变成一个毫无威胁、毫无价值的普通老头。

"那张图纸……" 姜浩然指着铁盒,"您为什么要留着它?"

姜振华的眼神变得复杂。

"浩然,那是我的心血。那张图纸,并非最终定稿,但它包含了一个关键的力学平衡点计算。当时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如何在保证动力的同时,实现结构的最大静音。这张手稿,记录了那个平衡点诞生的过程。"

"后来,项目顺利完成,我被要求销毁所有草稿。但我偷偷留下了这一张。" 姜振华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自豪和固执,"这是我的‘根’,是证明我存在过的证据。"

"可是,您现在把它放在家里……"

"我原本以为,它会一直安全地躺在那里。直到你把你的无人机拿给我修。" 姜振华苦笑了一下。

"那架无人机的飞控系统,虽然精巧,但核心设计理念,依然是基于流体动力学和结构力学的。我看到那个应力集中点时,大脑里瞬间启动了那个久违的计算模式。"

"你随手调配的复合材料,也是当年我们在极限环境下,为了修复设备而研发的?"

"没错。那材料的配方,只有我们项目组的几个人知道。" 姜振华说。

姜浩然感到巨大的压力。

他不仅发现了爷爷的秘密,也发现了自己家庭隐藏的伟大。

"爷爷,你为什么现在把它拿出来?这几天,是不是发生了什么?" 姜浩然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并非只是闲聊。

姜振华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浩然,你有没有关注最近的海事新闻?"

"海事新闻?好像……有提到我们最新的大型潜艇在进行深海测试时,遇到了一个技术瓶颈,似乎是动力系统在深海高压下,出现了共振不稳定。" 姜浩然是航天专业的,对这类新闻比较敏感。

姜振华点点头,眼神锐利得不像一个老人。

"没错。那个技术瓶颈,就是当年我们项目组在定稿前,反复推演过的一个‘死角’。最终定稿时,我们使用了另一种方案规避了它,但那个‘死角’依然存在于理论的临界点上。"

"你那张图纸,能解决这个问题?" 姜浩然猛地站起身。

"它不能直接解决,但它能提供一个重新推演的起点。那个平衡点,可能就是突破口。"

姜振华走到窗边,低声说:"我前两天在公园里打太极,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是当年项目组的副总师。他跟我说了这件事,他知道我可能留下了当年的草稿,他暗示我,如果可以,让他看看。"

姜浩然心头一紧:"他直接说了?"

"他没有直说,但我们都是搞工程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够了。" 姜振华转身,直视着孙子。

"浩然,你现在明白我的处境了吗?一旦我拿出图纸,我的隐居生活就会结束。但如果我不拿,国家的技术难题就可能耽误下去。"

"而且,我怀疑,有人开始关注我了。" 姜振华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警惕。

"这两天,小区里多了一些生面孔。他们不是来打太极的,他们看我的眼神,太专业了。"

姜浩然的脸色彻底变了。

从发现图纸的震惊,到现在的紧张和恐惧。

他意识到,他不是在听一个故事,他卷入了一个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事件中。

他看着姜振华,这位老人,此刻肩负着家庭的安稳和国家的重任。

"爷爷,我该怎么做?" 姜浩然问道。

姜振华从桌上拿起那张特级顾问证件,递给了姜浩然。

"浩然,你现在是唯一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你必须帮我。"

06

"帮我,不是让你去接触他们,而是让你帮我‘传话’。" 姜振华的声音冷静得可怕,完全没有一个老人的迟暮之态。

姜浩然接过那张证件,感受着金属的冰冷,心脏在胸腔里狂跳。

"传话?怎么传?"

"你记不记得,你修无人机时,我让你注意的那个应力点?"

"记得,您说它存在应力集中问题。"

"对。我当时修复时,并没有使用原厂的螺栓,而是用我自己的复合材料,重新制作了一个连接件。但实际上,我做的不仅仅是修复,而是利用这个机会,重新调整了它的重心和力矩。"

姜振华走到工具间门口,指了指工作台上的一堆废弃零件:"我需要你,用你自己的方式,把我对那张核潜艇图纸的‘批注’,传递给当年项目组的人。"

"用我的方式?"

"对。你是航空航天专业的学生,你玩无人机,你懂最新的技术。你要把我的理论,包装成一个‘天才大学生’对一个旧式模型的研究心得。"

姜振华从铁盒里拿出那张图纸,指着一个涡轮叶片的角度。

"你看这里,当年的设计,我们为了追求静音,将叶片角度调整得过于平滑,这导致在深海高压环境下,当涡轮达到某个临界转速时,会产生一个无法预估的共振频率。"

"我留下的这张图纸,上面的初始设计,叶片角度是略微倾斜的。虽然动力略逊,但共振风险却大大降低。" 姜振华用钢笔在图纸上轻轻点了一下。

"我不能直接把图纸拿出去,因为图纸一旦现世,我就会被立刻召回,我的隐居生活将被打破,这会给我和你们带来巨大的麻烦。我答应过组织,要彻底隐姓埋名。"

"所以,你要做的是,把这个‘角度’的问题,用最新的三维建模和仿真分析,写成一篇‘航模爱好者’的技术论文,投稿给一个他们能看到的专业论坛。"

姜浩然倒吸一口冷气。

这简直是一场绝密的谍战行动。

他要将爷爷几十年积累的工程智慧,伪装成自己的学术成果,去解决一个国家级的技术难题。

"但是,爷爷,我怎么确定他们能看到,而且能相信一个学生的论文?"

"你那个老朋友,他能知道?"

姜振华胸有成竹地笑了:"副总师是我的老朋友,他知道我的习惯。当年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如果我需要传递信息,我会使用一个只有我们知道的‘暗语’。"

他拿起那枚刻有编号的钢笔:"这枚钢笔的编号,就是暗语。"

"你在论文里,只需要不经意地提到这枚钢笔的编号,并且附上你对无人机‘飞控平衡’的分析,他们自然会明白,这是我在借无人机的事情,提醒他们核潜艇的平衡问题。"

姜浩然感到热血沸腾。

这不仅仅是解密,更是一种高智商的接力。

"好,我来做。我正好可以以无人机修复为课题,写一篇关于结构应力与流体平衡的论文。" 姜浩然立刻开始构思。

他知道,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因为爷爷提到的那几个"生面孔",让他感到不安。

07

接下来的三天,姜浩然把自己关在了房间里。

他以最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爷爷的口述和图纸上的理论,进行建模和仿真计算。

他发现,爷爷当年手绘的那些数据,即使放在今天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面前,依然是惊人的精确。

"当年的计算条件那么差,您是怎么做到的?" 姜浩然忍不住问道。

"经验和直觉。" 姜振华在工具间里,一边打磨着一个零件,一边回答。

"工程设计,到最后拼的不是公式,而是对材料和力学的敬畏。我们当年没有时间去进行上百次的迭代,我们必须一次成功。所以,每一个数据,都是用生命在推敲。"

姜振华开始讲述他那段特殊的岁月。

他们工作的地方,位于一个荒凉的山区,周围是高耸的围墙和荷枪实弹的卫兵。

他们的研究内容,是绝对的禁区。

"有一次,为了测试一种新型合金的耐压性,实验舱发生了泄漏,我的一个同事为了关闭阀门,被高压蒸汽严重烫伤,差点牺牲。" 姜振华的声音带着缅怀。

"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家人的陪伴。支撑我们的,只有一腔热血,和‘为国铸剑’的信念。"

姜浩然听着,脑海中浮现出照片上,爷爷年轻时那张坚毅的脸。

他不再是那个被时代抛弃的老头,而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那张图纸,当时你为什么能留下?" 姜浩然问。

姜振华嘴角露出一丝狡黠:"因为我当时负责图纸的归档和销毁。我偷偷用一张废弃的草图替换了它。所有人都以为它被销毁了,只有我知道它还存在。"

他把图纸藏在了一个只有他知道的、经过特殊防潮处理的工具箱隔层里。

"我之所以能修好你的无人机,并不是我有多了解最新的电子元件,而是我了解‘设计’。所有的工程,从核潜艇到无人机,核心都是平衡与应力。" 姜振华总结道。

姜浩然终于完成了论文。

他将其命名为《基于流体动力学模型的无人机飞控系统应力平衡优化》。

在论文的致谢部分,他故意加入了那枚钢笔的编号,并在一个关于"结构临界角度"的段落中,使用了只有爷爷和副总师才知道的行业术语。

他将论文投稿到了一个业内知名的航空航天技术论坛。

第二天,论文就被置顶了。

论坛上立刻引起了轰动。

不是因为论文本身有多么高深,而是因为它精确地指出了一个被公认的、但一直被忽略的结构力学临界点。

评论区炸开了锅。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谁?这个对临界角的理解,不像是一个学生能写出来的!"

"这个模型的计算精度太高了,他使用了什么仿真软件?"

姜浩然时刻关注着论坛的动态。

他知道,现在不是看评论的时候,他要等那个人出现。

08

果然,仅仅几个小时后,一个名为"深海渔夫"的用户,在评论区留下了一句话:

"年轻人,你的渔网撒得不错,但渔获是不是太少了?有没有兴趣,到更深的海域去看看?"

姜浩然心头一紧。

这个看似普通的评论,正是姜振华所说的"暗语"

"渔网"代表技术,"深海"代表潜艇,"渔夫"正是那位副总师的代号。

姜浩然立刻回复:"深海太冷,我需要一件保暖的潜水服。编号:。"

他把钢笔的编号打了上去。

信息传递成功了。

当晚,姜卫国和李晓彤回来,发现家里气氛有些不对。

姜浩然和姜振华都显得非常紧张,但又充满默契。

"浩然,你最近在搞什么鬼?天天抱着电脑,神神秘秘的。" 姜卫国问。

"爸,我最近在写一篇关于无人机修复的论文,投稿了。" 姜浩然努力保持平静。

"论文?能有什么用?好好学习专业课才是正事。" 姜卫国不以为意。

他依然认为,父亲和儿子都在搞一些"不着边际"的爱好。

姜振华看了儿子一眼,眼神中充满了无奈。

他知道,他所守护的秘密,他所经历的荣耀,在儿子眼中,可能远不如一份稳定的工作重要。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姜浩然和姜振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惕。

李晓彤去开门。

门外站着两个人,都穿着深色的西装,带着一副金丝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

"请问,这里是姜振华先生的家吗?" 其中一人问道,语气官方而客气。

"是的,我是他儿媳,请问你们是?" 李晓彤有些疑惑。

"我们是海事技术咨询部门的,有些关于历史遗留的技术资料,需要向姜老先生核实一下。"

姜浩然立刻意识到,这两人就是姜振华提到的

他们来得太快了,论文发出去不到一天。

姜振华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他面色平静,但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

"两位请进。" 姜振华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威严。

两人进屋,对姜振华深深地鞠了一躬。

"姜老先生,冒昧打扰了。我们收到了一篇有趣的论文,涉及到一个关于‘临界角度’的分析。" 其中一人推了推眼镜,开门见山。

"哦?哪个年轻人的论文?" 姜振华装作不解。

"是您孙子,姜浩然的。"

姜振华看向姜浩然:"浩然,你的论文这么快就引起关注了?"

姜浩然心领神会,立刻回答:"是啊爷爷,我只是对无人机的飞控系统做了一个结构优化,不知道为什么会引起官方的注意。"

"姜老先生,我们想知道,您在修复那架无人机时,是否给予了您的孙子一些指导?" 那人的目光紧紧盯着姜振华。

这是试探。

他们想知道,姜浩然论文里那些过于精确的"批注",是否来源于隐居的姜振华。

姜振华笑了,笑得很和蔼。

"当然指导了。我虽然不懂你们这些高科技,但我知道,造东西,讲究的就是平衡。"

他指了指客厅里一个摇摇晃晃的旧式吊扇:"你看那个吊扇,平衡点不对,转起来就晃。我告诉浩然,任何结构,都要找到那个‘力’的平衡点,否则就会出问题。他可能把这个道理用到他的无人机上了。"

姜振华的回答滴水不漏。

他承认了指导,但把指导内容限制在"常识"范围内,彻底撇清了与核潜艇技术的关联。

"原来如此,姜老先生真是深藏不露。" 那两人对视一眼,似乎相信了姜振华的解释。

他们又转向姜浩然:"姜同学,你的论文很有价值。我们希望你能把论文的原始数据和仿真模型,提供给我们。这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大型深海项目,可能会有启发。"

这是他们真正目的。

他们不是为了论文本身,而是为了验证姜浩然论文里,那个关于"临界角度"的计算。

姜浩然知道,现在就是关键时刻。

09

姜浩然镇定地打开电脑,调出了他的仿真模型。

"当然可以。不过我的模型是基于我个人对碳纤维材料的理解构建的,可能有些粗糙。" 姜浩然谦虚地说。

他知道,他提交的这个模型,表面上是无人机,但内部的流体动力学参数,已经被他按照爷爷的要求,替换成了核潜艇推进模块的等比例参数。

对方仔细检查了模型,尤其是对那个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姜同学,这个角度,你是在什么工况下得出的?"

姜浩然按照爷爷的指示,回答道:"是在模拟深海高压、高速巡航的极限工况下,通过迭代计算得到的。这个角度,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结构共振。"

对方的眼神亮了起来。

他们需要的,正是这个数据。

他们又询问了一些关于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的问题,姜浩然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爷爷的临场指导,一一作答,完美地扮演了一个"天才大学生"的角色。

半小时后,那两人满意地起身告辞。

"非常感谢姜老先生和姜同学的帮助。如果这个模型能为我们的项目提供帮助,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贡献。"

送走两人后,姜浩然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爷爷,他们相信了。"

"他们相信的不是你,是数据。" 姜振华走到工具间,拿出了那张图纸。

"他们会利用你提供的参数,去反推当年的设计。一旦他们发现,你提供的这个‘临界角度’,与当年我们废弃方案中的一个最优解完美契合,他们就知道这是我的提醒。"

姜浩然看着那张泛黄的图纸,突然觉得它重如千钧。

"爷爷,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们?"

"因为我不能。" 姜振华的眼神变得坚定,"我答应过组织,要彻底消失。只有我彻底消失,才能保证我的家人安全,才能保证我的秘密不被泄露。如果我主动介入,就等于打破了隐居的规定。"

"但通过你,以一种‘新生代’的方式介入,既解决了国家难题,又保证了我的安全。这是最好的办法。" 姜振华拍了拍孙子的肩膀。

"浩然,你做得很好。你用你的知识和智慧,完成了我无法完成的使命。"

姜浩然看着爷爷,心中所有的轻视和不屑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理解和敬佩。

他意识到,爷爷的"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是笨拙,而是一种对时代的坚守和对承诺的兑现。

他所追求的,不是花哨的表面技术,而是最核心的工程真理。

"爷爷,那这张图纸……"

"这张图纸,它的使命已经完成了。" 姜振华眼神中带着一丝不舍,但更多的是释然。

他将图纸重新折好,放回铁盒,然后,他拿出了一个小型焚化炉。

"我要销毁它。浩然,你帮我。"

姜浩然没有犹豫。

他知道,这张图纸虽然记录了荣耀,但它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在微弱的火光中,核潜艇推进模块的设计初稿,化为灰烬。

姜卫国和李晓彤在房间里听到了动静,但他们以为是姜振华在处理废旧零件,没有在意。

他们永远不会知道,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工具间里,他们的父亲和儿子,刚刚完成了一次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绝密交接。

10

几天后,姜浩然收到了一个快递。

快递里是一个沉甸甸的包裹,打开后,是一台最新款的、限量版无人机。

比他摔坏的那台,配置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里面还有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没有署名,只有一个公章。

信上写着:

"感谢姜同学的‘渔获’。深海渔夫很高兴,我们的航行将更加平稳。期待未来在更广阔的海域相遇。"

姜浩浩然知道,这是副总师给他和爷爷的回馈。

他们解决了问题,并且完美地保守了秘密。

他拿着无人机,走到工具间,递给了姜振华。

"爷爷,这是他们送的。"

姜振华戴着老花镜,看了看无人机,又看了看信。

"收着吧。这代表,他们认可了你的能力,也明白我的意思。"

姜振华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他继续在阳台上晒太阳,看旧书,偶尔修修家里的电器。

但姜浩然看待他的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了。

姜浩然不再嘲笑爷爷的,反而开始主动向爷爷请教一些工程上的难题。

他发现,爷爷的思维方式,比学校里的任何教授都要精妙和实用。

有一天,姜浩然在做实验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材料热力学问题,他跑回家向爷爷请教。

姜振华听完,在纸上随手画了一个简单的结构模型,并用铅笔写下了一组数据。

"试试这个参数,把受力点分散开。"

姜浩然回到学校,按照爷爷的参数进行实验,果然,问题迎刃而解。

他发现,爷爷虽然不会用智能手机,但他的大脑,就是一台超级计算机,里面存储着最宝贵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密码。

姜卫国和李晓彤也察觉到了家里的变化。

儿子对父亲变得恭敬有加,而父亲似乎也对孙子多了一份耐心。

"爸,浩然最近怎么老缠着你问那些机械原理?" 姜卫国好奇地问。

姜振华笑了笑:"他啊,就是发现老头子的东西,偶尔还有点用处。"

他没有告诉儿子,他已经将他毕生的工程智慧,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承给了他的孙子。

姜浩然知道,那个铁盒里的秘密,将永远被他守护。

他不再是那个轻视老人的浮躁大学生,他成了爷爷伟大事业的秘密见证者和传承人。

他看着姜振华,这位隐居在市井中的国之脊梁,心中充满了骄傲。

他知道,有些真正的英雄,并不需要聚光灯,他们的荣耀,深藏在工具箱里,沉睡在深海之下。

而他,将是那个默默守护这份荣耀的人。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上一篇:120米量程雷达物位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