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都公开了,日军为何还往悬崖冲?老蒋一语道破
这事儿得从一张牌桌说起。
想象一下,你正在打一场赌上身家性命的牌局,对手把他的底牌、策略、甚至他接下来一百手要怎么出,都写成说明书公开发表了。
换你,你是不是得把这说明书裱起来,逐字逐句地研究,然后反着他来?
可偏偏,1938年的日本人不这么玩。
毛主席那本五万字的《论持久战》出来后,白纸黑字,逻辑链清晰得像一道数学题,把中日战争的走向剧透了个底儿掉。
我们这边,从国民党的白崇禧到各路将领,看了都跟打了通“任督二脉”似的,连蒋介石都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这玩意儿是“战略天才”的手笔,赶紧让部队学习核心思想。
最骚的操作来了。
日本情报部门也没闲着,同年就把这本“战争剧透”全文翻译回了国内,还登在了大名鼎鼎的《改造》杂志上。
结果呢?
日本军部那些戴着白手套、揣着武士刀的大佬们,看完之后的反应,大概可以翻译成四个字:这啥玩意儿?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打不赢的弱者,在窑洞里点着煤油灯搞出来的“精神胜利法”,是东方版的阿Q。
毕竟,他们当时正沉浸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帝国春梦里,上海南京都拿下了,胜利的香槟眼看就要开了,你现在跟我说这是持久战,要打到天荒地老?
你这不是在分析战局,你这是在咒我。
这种深入骨髓的傲慢,就是第一层滤镜。
它不是智商问题,是心态问题。
就像一个已经把自己催眠成股神的人,你把巴菲特的忠告摆在他面前,他只会觉得你挡着他看K线图了。
承认《论持久战》的正确性,等于抽自己一耳光,承认之前赫赫战功的背后,是战略上的彻头彻尾的愚蠢。
这对一个极度迷恋“尊严”和“荣耀”的战争集团来说,比战败本身还难受。
但如果你以为仅仅是死要面子,那还是把这帮人想得太简单了。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蒋介石的眼光,他后来的那句感叹,算是点到了要害。
老蒋说,这就是毛泽东的厉害之处。
他看的不是毛主席算得有多准,而是毛主席已经把日本人为什么“非要”往悬崖下冲,这个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给扒干净了。
说白了,日本这架战争机器,从发动的那一刻起,刹车和方向盘就被他们自己给拆了。
从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响起,日军在中国攻城略地,巨大的战果通过国内媒体的吹嘘,早已变成了一场绑架全体国民的狂热盛宴。
天皇的面子、军部的威望、国民的期待,全都押在这场“圣战”的赌桌上。
这时候,你让它停下来,或者换个打法搞什么“战略相持”,政治上怎么交代?
那些把牛皮吹上天的政客和将军,第二天就得被愤怒的国民用口水淹死。
战争,一旦开了头,就会产生巨大的惯性。
它像一头被放出笼子的猛兽,就算你想把它塞回去,也得问问它自己愿不愿意。
更要命的,是这头猛兽的胃口。
毛主席在书里早就给它做了体检:日本国小资源少,打不起消耗战。
它的战争模式,本质上就是一套“以战养战”的抢劫逻辑。
但问题是,中国太大了,大到它根本消化不良。
每一个占领区,都像一个需要不断输血的伤口。
庞大的军队分散在广袤的土地上,补给线被拉得像面条一样脆弱,到处都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
他们非但没能在中国“以战养战”,反而被拖进了不断失血的泥潭,需要从本就不富裕的国内玩命输血。
这时候的日本,就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唯一的念头就是再押一把大的,万一翻盘了呢?
至于那本放在桌角的《理智赌博指南》,早就不想看了。
当然,赌徒里也不是没有偶尔清醒的。
像日军中一些中下级军官,包括后来那位化名在中国战场考察的天皇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都隐约感觉不对劲。
尤其是那位亲王,1943年读到《论持久战》,惊得一身冷汗,发现战争这几年的剧本,简直就是照着这本书抄的。
回去之后,他就成了个坚定的反战派。
可惜,个人的清醒,在集体的狂热面前,啥也不是。
这辆失控的战车,最终还是按照毛主席画好的路线图,一路冲向了1945年的终点。
所以你看,最顶级的战略,从来不是单纯的排兵布阵。
它是对人性、对政治、对一个国家内在运行逻辑的彻底洞察。
它告诉你该怎么赢,更告诉你,你的对手,为什么注定会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所有能赢的机会都亲手葬送掉。
这剧本,你说魔幻不魔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