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韩国教授金兰都一语戳破幻象:中国都不理你,韩却一直在盯着中国

发布日期:2025-07-27 15:27    点击次数:130

“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而中国眼里根本没有韩国。”

这句话,不是中国人说的,而是出自一位在韩国学术和政界都极具分量的本土精英,金兰都教授。他毕业于首尔大学法学院,拥有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公共管理博士学位,做过大学系主任,当过总统府顾问,还是三星集团的战略顾问。

这样一位“体制内”的学术大咖,竟然在最主流的KBS电视台公开讲出这番话,不出意料,立刻引爆舆论。有人骂他“亲中卖国”,也有人大赞“终于有人说了真话”。可当你细细推敲他说的内容,就会发现,那不是一句情绪话,而是剖开韩国社会迷雾的一把刀。

韩国人盯着中国,中国人却懒得回应

金兰都在KBS《明见万里》栏目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一个让韩国人不太舒服的结论:中国的注意力根本不在韩国,反而是韩国社会,一直活在盯着中国的执念里。

他讲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次到中国交流,他问几位中国大学生未来最想去哪个国家,对方回答得非常自然:美国、欧洲、甚至中东,但就是没人提到韩国。在这些中国年轻人眼里,韩国既不遥远,也不重要,连“存在感”都没有。

而与此同时,韩国的媒体、学界和网民,却经常在讨论“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对抗中国”“如何甩开中国”。这种强烈的“反差感”,金兰都称之为一种“集体幻觉”。

中国在谈全球竞争,韩国还在沉迷优越感

很多韩国人至今还沉浸在“亚洲四小龙”的光环中,自认为是东亚的“中间强国”,曾引领亚洲潮流,从电子产品到娱乐文化,一度让中国“仰望”。

可现实变了,变得太快。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全面升级,从组装代工迈向原创研发;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卫星遥感、超级计算、5G通信……这些过去韩国领先的领域,如今中国已不再仰视,甚至反过来变成引领者。

而韩国的品牌却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现代、起亚销量大幅缩水,三星手机在中国基本消失,文化出口也陷入瓶颈。韩流并没有消失,只是它的“不可替代性”不再像当年那样强大。

可很多韩国人仍在重复一个逻辑:我们比中国更精致、更现代、更文明。金兰都指出,这种“自信”,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催眠。真正强大的国家,不靠贬低别人来获得心理安慰。

韩国的“看不起”,其实是对变化的恐惧

金兰都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心理学视角:当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持续表现出优越感,往往不是因为真的强大,而是因为害怕落后。

过去,韩国确实在很多方面领先中国,那是一种事实基础上的自信。但当这种优势开始动摇时,很多人便陷入“焦虑式蔑视”用贬低对方来掩盖自己正在失去的领先地位。

尤其在文化领域,当中国网络文化反过来影响韩国年轻人时,这种心理落差变得更加明显。曾经的“文化输出国”,突然发现自己也在接收内容,很多人心理上是无法接受的。

金兰都指出,这不是偶发情绪,而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认知失衡。当一个国家越来越频繁地拿邻国说事,往往说明它对自身定位产生了迷茫。

现实已经改变,只是韩国社会还没准备好接受

金兰都说的,并不是要贬低韩国。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果韩国继续沉浸在过去的光环中,不正视中国的转变,不调整自己的国际战略心态,那么接下来的全球竞争中,韩国可能会陷入结构性的掉队。

可惜的是,他的警钟并没有被所有人听进去。部分右翼舆论不但不反思,反而攻击他“收了中国的钱”,甚至污蔑他“背叛国家”。这种反应,恰恰说明金兰都说到了韩国社会最不愿面对的痛点。

而更扎心的是,金兰都的预言正在一一兑现。中国科技和产业继续爬坡,国际话语权不断扩大,韩国却在对华贸易、文化出口、青年就业等多个维度上出现“被边缘化”的迹象。

真正的“心理战”,韩国已经输了一半

中国没有刻意贬低韩国,大多数中国人对韩国的存在甚至毫无情绪。不是无视,也不是傲慢,而是事实上的“无暇顾及”。

中美博弈、欧亚战略、南海布局、非洲合作……中国所处的战略坐标,早已不止于一个东北亚邻居。而韩国呢?却总在反复强调“与中国不同”“不要追随中国”“必须抗衡中国”。

这种“自我区隔”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对未来定位的惶恐。

金兰都没有骂韩国,也没有吹中国。他只是告诉韩国社会:中国正在前行,而你,是选择重新定位,还是继续沉迷幻想?

这句话,听起来难堪,但或许正是韩国最需要听进去的一句实话。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图片和内容等信息,均来自网络素材,有任何问题联系作者。



上一篇:迪奥腰带皮带维修全攻略
下一篇:一夫一妻变迁,世界各地不同现状,中国趋势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