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于朝鲜战胜美国后,各国作何反应?日本直言难以置信
“联合国部队去美国打工,工资还得倒找?”这句话当年在板门店的帐篷里一传开,各国记者先愣住,然后笑疯。可不是嘛,荷兰营一天三百人,每人得给华盛顿交八美元伙食费,英国航母烧一天油,还得按吨算租金,这哪是打仗,简直是出国自费团建。
志愿军一过鸭绿江,麦克阿瑟先拍桌子:顶多三个月,中国人就得哭着回去。他敢这么喊,是因为算盘珠打得噼啪响:国民党几百万部队都被美式武器打得满地找牙,现在这群穿胶鞋的泥腿子能翻起什么浪?斯大林也抱着同款计算器,心里小九九更精明:让中国东北挨几拳,回头就能顺理成章把旅顺大连再租几十年,还能把中国牢牢绑在苏联战车上。至于法国,干脆缩到墙角假装隐身,反正越南那边已经够头疼,朝鲜谁爱去谁去。
现实却像一记闷棍。志愿军第一次冲锋,南韩第二军直接被打散架,美军二十四师师长迪安开着吉普满山跑,最后还是被朝鲜老乡活捉。英国人一看苗头不对,赶紧把派去的三个旅缩成一个营,军舰也停在港口晒太阳,对外号称“维持远东威慑力”,实际就是省钱省炮弹。印度更滑头,嘴上说派医疗队,结果全队空投到美军187团当战地保姆,既不得罪中国,又在联合国刷存在感。
最惨是参战小国。泰国营第一天就报销两个连,营长回国直接进医院,说是疟疾,其实是吓得。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本来指望在美国面前秀一波,结果送去的御林军冻死一半,回国连阅兵都不敢办,生怕被人问“怎么少了那么多面孔”。这些小兄弟每天数人头给华盛顿交钱,一听停战签字,第一个冲上去按手印:终于不用给老板打工了。
苏联那边画风突变。斯大林看着地图上一路往南退的蓝箭头,连夜把仓库里的喀秋莎打包往中国运,生怕志愿军真把美军推下海,到时候自己连谈判桌都上不去。莫辛纳甘步枪太破?没关系,马上换上波波沙冲锋枪,飞机也允许飞过鸭绿江,只不过飞行员得穿中国军装。后来苏联给的156个项目,从钢厂到导弹厂,其实就是一句话:老大哥服了,真金白银交朋友。
美国国内更热闹。李奇微刚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记者见面会上还吹“磁性战术”,结果上甘岭一战被打出心理阴影,回国直接写了本《朝鲜战争回忆录》,字里行间全是“志愿军夜间袭击像幽灵”。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回国后却被国会质询“为什么没赢”,憋了半天蹦出一句:“我们赢得了时间。”翻译成人话就是:再不停战,国会预算要爆炸。
英国撤得比谁都快。停战协议墨迹未干,远东舰队调头直奔新加坡,理由是“维护苏伊士运河安全”,其实就是怕香港挨炸。丘吉尔私下感慨:当年紫石英号在长江被解放军轰了几十炮,现在总算明白什么叫“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日本原本想看笑话。东京街头贴满漫画,画着穿胶鞋的中国人被美军坦克追着跑,结果漫画还没连载完,美军战俘营就关满了白皮肤大兵。《朝日新闻》紧急撤稿,换上“深刻反思东亚和平”,麦克阿瑟在横滨总部收到停战消息,一个人喝光半瓶威士忌,第二天就给日本政府批了第一批军需订单:朝鲜战场报废的卡车,全给日本人翻新再卖一次,经济回血比德国还快两年。
最魔幻的是印度。尼赫鲁在国会演讲,硬把停战功劳往自己身上揽,说印度医疗队挽救了多少生命,转头又派人到北京递条子,希望中国支持印度入常。周总理回了句“不结盟精神我们当然支持”,翻译过来就是:先把你的军队从克什米尔撤了再说。
中国这边,板门店签字后第三天,东北工厂开工率直接拉满,苏联专家带着图纸进驻鞍山钢铁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试制喷气式发动机。上海外滩的外国记者惊讶发现,原来只在租界见过的霓虹灯,现在挂上了“支援抗美援朝”标语。更让他们震惊的是,北京街头的小学生都能用俄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苏联外交官的孩子却在学中文写毛笔字。
三十年后回头看,朝鲜战争就像一把刀,把旧世界的脸皮划得稀碎。美国发现原子弹不能解决一切,苏联明白兄弟党不是木偶,英国确认自己真不是世界警察,日本懂得光有钱买不来尊严,印度意识到想当大国先得自己站稳。至于中国?从鸭绿江边到板门店,这条路走了三年,却让世界花了三十年才追上。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当年志愿军晚过江一个月,今天的联合国会费是不是得按人头再涨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