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第120师首批两个炮兵连:共配备四门迫击炮,弹药不足百发

发布日期:2025-09-02 00:44    点击次数:170

之前咱们聊过八路军第120师最开始的两门山炮,第一门是从1938年3月三井战斗里抢来的,第二门则是在1938年11月的滑石片战斗中缴获的(其实是两门炮拼凑起来的)。

那会儿,山炮的装备主要是给日军的联队级单位用的,不过在实战中,经常会被划到大队级的部队里去使用。

三井战斗打败了日军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而滑石片战斗则是搞定了日军第109师团第107联队第3大队。

众所周知,在全面抗战刚开始的时候,日寇挺难对付的,他们在败退之前,常常会把武器给弄坏;所以,就算抢到一支步枪也不轻松,更别提缴获山炮了,想想当时日寇败得乱七八糟的场面,真是难得一见。

除了这两门山炮之外,关于全面抗战伊始第120师的其他炮兵力量,我们也粗略提到过一嘴。

一开始,1937年刚改编时,编制表上的第120师炮兵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炮兵营,而是陕北红27军一块改叫的,因为根本没有炮,基本上就是纯步兵。而且没多久,这个炮营又变成了留守兵团的警备团。

第二点是,1937年刚改编的那会儿,第120师实际上配备的炮兵只有些迫击炮,只有4门,弹药也就86发。咱们今天主要来聊聊这几门迫击炮的具体情况。

当时的国内军队里,迫击炮算是挺常见的火力支援武器,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杂牌军,都有装备,只不过数量多少而已。

按照中央军正规部队的迫击炮配备标准,都是装备到营级,也就是说每个步兵营配备一个两门制的迫击炮排,一个团则配有6门迫击炮,而整支全师(由二旅四团组成)则拥有24门迫击炮。

在地方那些杂牌军里,常常是在团级设个迫击炮连,装备4门炮的情况挺普遍的。

当然啦,也不是所有地方军都能这么配备,比如川军的某些部队,兵装备一般,迫击炮的数量也就不太多。

八路军第120师的情况嘛,全师也就配备了4门迫击炮,这个数量还比不过中央军的一个嫡系团,顶多也就能凑出地方军一个标准团的炮连规模。

关于第120师的迫击炮配置情况嘛,基本上就只装备了4门,数量不多,挺有限的,没法组成一个完整的炮连,差不多就相当于地方军某个团的炮连规模。

按照编制来看,120师下面有4个步兵团,还有一个教导团和一些直属的营,直属营肯定没配迫击炮,教导团也没有。

这4个步兵团里头有第715、第716、第717和第718团,除了第718团留在陕甘宁外,其他几个都配有迫击炮。

在准备出发去前线的那三支步兵团里,第717团也没配备迫击炮。

那四门迫击炮分别装到第715团和第716团里,两个团各自有一个迫击炮连,装了两门迫击炮。

所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迫击炮连,但实际上只算是个排的规模。

炮数量不多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炮弹也不充裕,总共就86发,平均每门炮大概只有二十几发弹药可以用。

这样的备弹量明显撑不起大规模的作战,甚至在小打小闹的战斗里,每门炮最多也就能发几发炮弹吧。

几发炮弹的火力支援显然顶不住,不能只考虑命中率,还得考虑目标的覆盖范围和破坏效果。

要是炮弹用完了,就不打了吗?也不是啊,还有子弹;但是如果枪弹也用光了呢?那就只能靠刀剑拼杀了。

第120师第716团在雁门关方向伏击日军时,迫击炮连也加入了战斗,这也是第120师炮兵首次对日寇开火。

炮兵参战时负责的任务是:对日军车队的前后部分进行拦阻射击,直击中间的车辆,实施拦腰轰击。

要是装备的炮多、弹也多的话,只靠密集的火力轰击,就能对日军造成大规模的杀伤,还能把他们的车辆给轰坏啦。

不过,炮弹毕竟吃紧,所以在必须的火力攻击之后,第716团第3营开始冲锋;最终击杀敌人三百多名,摧毁汽车二十多辆。

在激烈的战斗中,第716团团长贺炳炎的衣服都被子弹穿透了,警卫员遭到机枪扫射倒地,身负重伤;另外,还有50名干部和战士牺牲,50多人受伤(还有资料显示牺牲61人、伤51人)。

因为日军后续部队不断涌来,第716团只得撤离战场。

这次战斗收获挺大,不过我方也损失不少,那些冲上去牺牲的干部战士的遗体也没能抢得出来,只好把伤员背着往回拖。

假如当时炮弹能多一些,很多干部战士的伤亡或许就能避免。因此,先辈们的抗战真的是不易,今天的我们一定要铭记这些历史,不能忘记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



上一篇:两大支柱已到位,菲律宾反击划定底线,闯入仁爱礁的船队最终示弱
下一篇:南部战区公开宣布:黄岩岛为中国固有领土,启动战备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