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她一帧,虞书欣片段被放大伤害张昊玥
最近一段虞书欣和张昊玥的旧片段被翻出来,瞬间又把综艺里的人际戏推到了热搜。简单说就是一段街头走秀在节目剪辑下变味,张昊玥后来在社媒讲自己在那段录制中感到被排挤,甚至出现抑郁症状。舆论再一次把焦点拉回:台前的人到底该怎样相处,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被重新提起。
先把时间线还原一下。虞书欣2015年因电视剧走入公众视野,2016年参加类似一年级的综艺还算新人;张昊玥在节目中也有惊艳瞬间。那段街头走秀里,虞书欣穿红毛衣、戴墨镜,摆出可爱自信的小女生姿态;张昊玥穿黑色背带裤、面无表情、冷峻气场,反而更适合那一刻的走秀。现场旁人纷纷称赞“好帅”。虞书欣当时随口一句“哇什么哇,刚刚我走的时候没见你们哇呀”,被剪辑放大后,成了她“不照顾别人感受”的证据之一。随后张昊玥在社交平台讲述自己曾遭遇不友好待遇,并因此出现抑郁症状——当事人亲自发声,让这件事不再只是网友臆测。
下面把思路拆成几层来聊,不站队,也不模糊搪塞:
1. 行为是行为,动机不能当借口
一句“哇什么哇”看起来像是无心抱怨,但在被多人围观、被剪辑放大后,就可能成为他人受伤的触点。人有争取关注的本能,尤其是处在成名初期的艺人,常会用抢镜或卖萌博取群体偏爱。这种行为不必然等同于人品问题,但如果争宠是建立在压制或嘲讽别人之上,时间长了就会真真实实伤人。
2. 节目生态与剪辑的放大效应
综艺有自己的逻辑:冲突更有流量,片段被选取、放大,观众看到的是“结果图”,而不是整个过程。真实的人际互动往往比画面更复杂,不是每一次口无遮拦都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但当类似行为被多次累积,且有人提出异议,那就值得认真反思节目制作和参与者的责任。
3. 受伤的人需要被看见与保护
张昊玥公开经历和抑郁症状,这是需要同情与重视的。心理创伤不是小事,公开发声常常是沉重而勇敢的一步。社会与行业应该提供更及时的支持,避免把当事人的痛苦当作流量材料。
4. 关于虞书欣的解读:习惯可以被改变
把她直接贴上“外耗”或“作”的标签太绝对。她可能天性外向、习惯用表现来获得关注,这源自性格与成长环境。但习惯不是正当理由,认知到问题并愿意改正,才是更有价值的成长轨迹。观众也应给人改正的空间,而不是永远定格在某一帧画面里。
从这件事能学到的建设性建议:
- 公众人物学会自省与表达的艺术,比事后一句敷衍道歉更有用。真诚沟通、私下和解、必要时寻求专业辅导,能更有效地修复关系。
- 节目组要承担起更多责任。追求话题的同时,也要做好参演者的情绪管理与出镜引导,别把年轻人的冲突当成廉价流量。
- 我们这些观众能不能多一点耐心与边界感。监督和批评应当基于事实,别把人彻底标签化;同时也要给错的人改过的空间。
- 对曾受伤的人,社会不该冷漠。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保护,是成人世界应有的温度。
写到这儿,我有点个人感受:娱乐圈的放大镜让小事迅速成灾,大家都在看谁掉队,却很少有人伸手帮忙。讨论是必要的,但讨论的方式,会影响被讨论的人未来还能不能继续好好生活和成长。
留个问题给大家:在话题化的娱乐生态里,我们是只想当看热闹的观众,还是愿意成为推动人际修复、鼓励成长的一份力量?评论区欢迎你说说,什么样的“争宠边界”才算合理,遇到类似冲突时,你更希望当事人怎么处理才既公平又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