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士价格飙升,关税翻倍冲击市场,买表族面临新挑战
关税落地前的日子,瑞士表厂像踩了油门,7月出口数据迎来6.9%的暴涨,显然不是需求猛增,而是囤货式的急救,表厂们把原本分散出货的节奏压缩到不到两周时间内,这种拉动更多是“提前消费”,而非市场自然扩容。
我去瑞士的一家中型装配厂车间,工位上堆着未打包的表盒,工头耸了耸肩,指着电脑订单说,库存够撑“几个星期”,并补一句“不是几个月”,话里话外是成本和现金流的紧绷感。
美国市场在瑞士钟表出口里占比接近17%,按年值约44亿瑞郎计量,想想每一只被贴上高额税的手表,等于让欧美中产的“奢侈可及性”被硬生生扭曲,财富分层的裂缝就会立刻在奢侈品消费端显现。
有个细节耐人寻味,7月31日之后几天,市场上出现了供货时间的“跳票”现象,几家名表经销商被客户催单到电话爆炸,其中一家英国连锁店的后台订单显示,发往美国的单子在两周内翻了两倍,发货日期从14天变成了“待定”,这才是真实的供需错位。
瑞士政府的反应是发动外交管道,副总统于8月中旬带队赴美谈判,前述会谈官方语气称“富有建设性”,但随团的一名业内人士私下评价,说得更直白:“能不能把15%那套搬过来,根本看谈判桌上谁先让步。”这就是现实,谈判桌上并非抽象原则,而是关乎几亿美元库存和未来两年销量的冷硬筹码。
企业层面出现了分化:有的百年老店宣布暂停在美扩张,称要“先稳住库存”,而年轻品牌则打着逆向下注的旗号,在社交媒体上加大推销力度,尝试把美国线下断层换成线上直销,这种策略看似聪明,但短期现金流和物流成本的跳增,已经把很多小厂压在火炉上。
有意思的是,英国一家大型经销商在8月初仍然报告美国线下销售“保持强劲”,CEO对外嗓门很大,说消费者会“继续买单”,但我在场内看到的一条留言很现实,签名是某美国客户,他说:“如果税后涨30%,我干脆把老表送修多三年。”这句话比高层乐观更接地气。
高盛分析师在8月中旬估算,若库存透支完毕,关税+成本上行可能把某些价格段抬高约30%,这并非纯粹数学,而是会直接改变消费者的购表决策链——从冲动到犹豫,再到放弃,这条路径的每一步,都意味着对中端入门奢侈的伤害。
另一个被压缩的现实是成本端,国际金价的飙升在8月继续发酵,把原本就薄的利润压得更紧,厂商不太可能无限期吸收成本,最终价格传导是必然,问题是速度与幅度。
厂商的应对带有明显的“临时拼盘感”:用库存缓冲,用促销消化滞销货,用压缩零售开支延缓成本,当然也有企业在悄悄转向中东和东南亚市场,那里在2025年上半年已经表现出恢复力,但地缘政治和文化风险也一并被拉进了账本,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替代。
我与一位日内瓦资深制表师深聊,他说了句直白话:“我们走过两次世界大战,今次要靠脑子而非大炮”,这话里既有自嘲,也有警醒,行业的自信不是来自价格标签,而是源于能否把复杂供应链的弹性做得更好。
从时间线看,政策在7月31日宣布,引发7月末的库存暴涨与8月初的发货紧张,随之是外交谈判与市场分化,到了8月中下旬,成本因素与消费端情绪开始叠加,形成一个不断发酵的雪球;换个角度看,这不是单点冲击,而是系统性的再平衡。
内部声音也开始出现裂缝,部分零售商抱怨总部压价,品牌方抱怨经销商囤货,消费者则在社交平台上抱怨交货慢、价格飙升,这种多方拉扯让解决方案难以一蹴而就。
我提出一个问题,问一位品牌公关:如果最终涨价30%,你的客户群会怎样反应,她思考后回答:“高端客户可能按兵不动,中端客户会退缩,长期看是重塑客户矩阵的过程”,这回答里藏着行业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就是优胜劣汰会被市场以更快的速度执行。
不可忽视的小细节:有些维修单与保修记录显示,美国客户更倾向于延长维修周期而非购买新表,这种“延后消费”的选择,短期看能缓解需求下滑,但长期则会把新表换购的节奏拉长,影响行业的生命周期收入。
另有一个真实的小破绽:在一次仓库清点里,几百只表被发现包装标签书写错误,原因为临时换单加班导致人工失误,这类局部混乱能在放大镜下成为供应链脆弱性的写照。
从外部来看,美国政策背后有明确的贸易再平衡逻辑,而瑞士的反应更多是求稳与争取缓冲,这种立场差异会把谈判复杂化,双方面对的不是简单的关税数字,而是各自背后产业链、就业和税收的盘算。
关于短期内市场会经历价格重塑期,存量客户的行为会决定销量基线,长期看能否向新市场成功转移、供应链能否更灵活,以及品牌能否把价值主张说服更广泛的消费群,这是决定谁能活下来的关键。
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若价格涨幅落到30%或更高,消费者情绪会反应在交易量上,而豪表圈的“情绪”往往是通过二手市场和拍卖结果放大出来的。
处有个未完的悬念:瑞士谈判代表能否把“更温和的税率”带回,或者美国会如何在秋季预算讨论中调整立场,答案将在未来数月内揭晓,而这将决定到底有多少消费者要掏更深的钱才能戴上一只新劳力士。
写到这里,我记起车间里工头的那句话,库存撑得了几周,但不是几个月,这种时间感正是全局的紧迫信号,要么在短时间内找到外交和市场的双重出路,要么就得看行业如何在痛点上完成一次痛并成长的自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