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从伦敦金池到尼克松讲话:黄金如何从全球结算的锚变成国家保险?

发布日期:2025-10-26 19:32    点击次数:108

从伦敦金池到央行增持:金价狂飙背后的制度转身

柜台灯影下,掌柜把称轻轻一拨:“今儿又涨了几块,货不敢多备。”一枚小金豆在玻璃上滚动,买与不买,成了街头巷尾的难题。

百年前,摩根在国会作证:“Gold is money—everything else is credit.”一句话点破层级:黄金是终极结算,信用随制度而变。

镜头切回1971年。尼克松对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我已指示康纳利部长暂时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金本位合上门,美元改走信用之路,全球金融的压舱石换成了美国国债。

更早些,1961年伦敦金池联手稳价,至1968年崩解,市场与官方价格分裂。黄金脱钩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余温渐冷,各国外储的“安全感”开始寻新锚。

新锚一度是美债。1980年代后,汇率协调与金融自由化扩展美元资产的吸力,贸易盈余国家把现汇变成国债,形成全球性的回流通道。

近年风向转。世界黄金协会年报显示,多国央行持续净增持,创多年高位;与此同时,部分经济体降低美债比重。这不是消费热闹,而是主权资产的再配置。

原因并不神秘:高债务、长周期宽财政、制裁工具化、资产被冻的先例,使“对手风险”被重新计价。黄金不承诺利息,却不需他国兑付。央行买的不是首饰,是主权保险。

门口议论也热。“囤点心里踏实。”老张攥着票据。柜员笑道:“心安不等于收益。”对个人而言,首饰有工费、回收有折价;ETF便利但随市波动;实物安全要考虑保管与流动性。把央行的战略当成家庭理财模板,容易南辕北辙。

把时间拉长到文明尺度:明清白银洪流重塑东亚物价体系;19世纪金本位绑住大宗贸易;20世纪信用货币扩张配合国债市场。这一轮增持,是从“他国信用”回到“无对手资产”的周期性摆动。

金店里,掌柜又低声:“今儿不收工费的牌子没几家。”价格只是表象,制度才是驱动力。历史提醒我们,锚一旦松动,资金会寻找新的底。

留一道题给读者:你家乡是否还留有金条收据、民国银票、外贸金章或老矿证?欢迎提供线索与影像,我们一起补完货币变迁的在地史。正如史家常言,历史不在账面之上,而在器物与人心之间。



上一篇:常州注册地址变更费用多少
下一篇:雨天浇灭化肥需求?一铵3500元滞销,复合肥2400元难卖,农民:等天晴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