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叶剑英给王平指派工作,李德生却延迟了二十天才与他会面

发布日期:2025-11-20 05:11    点击次数:188

1973年,叶剑英给李德生打了电话,叫他帮一位老将军找份工作。这个老将军叫王平,是新中国57位开国上将之一,资历挺丰富,曾参加抗美援朝,还担任过志愿军的最后一任政治委员。没想到,李德生接到电话后,拖了十几天才见到王平,结果也没帮他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先聊聊王平这个人。王平是个老革命,红军时期就跟着彭德怀闯天下,是红三军团的重要将领。到抗美援朝时,彭德怀亲自指挥,让他去朝鲜担任志愿军政委。1958年,他和杨勇一起带队,把最后一批志愿军撤回来,当时可是挺风光的。回国后,他被安排在南京军事学院当政委,干得也挺不错的。

到了六七十年代,局面就变了样。那阵儿运动搞得风云突变,王平也难免遇到了麻烦。因为他和彭德怀关系比较近,彭德怀出问题,他自然免不了牵连。南京的职务也被剥夺了,整个人被冷落在一边,许多年都没有个明确说法。这对他来说确实不轻松,毕竟是打过硬仗的老将军,心里那份憋屈可想而知。

到1973年,王平觉得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便主动写信给叶剑英,想找个工作帮帮忙。这封信是他女儿亲手递交给叶剑英的秘书的。王平这么干也挺正常的,毕竟叶剑英是军委的大人物,又是个讲情谊的人,他想着靠老关系找个门路混个出路。

叶剑英收到信后,确实挺重视。那是在1973年,林彪九一三事件刚过不久,叶剑英正主管军委的日常事务,手里权柄也不小。虽然跟王平私交不算特别亲密,但对这些老同志还是挺尊重的,觉得不能让他们在晚年过得太寒酸。于是,他马上让总政治部去处理这件事。

总政治部动作挺快,没多长时间就通知王平从南京赶到北京。那会儿,他在南京活动受限制,日子挺拘谨,但一到北京,待遇就完全不一样了。总政还安排了个处长亲自到火车站迎接,还把他安排在西直门招待所住。那招待所的副所长以前是甘泗淇上将的警卫员,认识王平,对他照顾得还挺细。老战友们听说王平来了,也都跑去看他,有人还送电影票,让他出去放松放松。可以说,王平到北京后,生活确实好转了不少,精神也振奋起来。

他还挺担心,专门跟李德生交代了一下,说得给王平安排个正儿八经的工作。本来也觉得没啥难度,李德生又是总政治部主任,负责的就是军队干部的调遣,给这个老同志找个合适岗位什么的,分内事儿。不过,事情就是这么难搞,竟然就卡住了。

李德生听完叶剑英的交待后,并没有马上去安排,而是拖了差不多二十天才找王平。这事儿让人觉得挺奇怪的。李德生是开国少将,王平可是开国上将,资历比他高出不少,按理说李德生得给点面子才对。而且他们之前都在南京军区共事过,说话也挺投缘的。现在王平好不容易来北京,李德生却迟迟没见他,这个态度怎么看都不合理。

有人会猜,是不是王平身份挺敏感,政治上的事没搞定,李德生不想惹麻烦?确实,王平跟彭德怀的关系在政治上还没完全平反,档案里还留着点“污点”。但这个理由说不通。李德生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正直又厚道,要不毛主席也不会挑他当总政治部主任。他不是那种会玩弄推托、耍花招的人。

为什么会拖这么久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李德生那会儿忙得走不开。那是1973年夏天,党的十大快要举行,这可是个大事情。李德生正处在政治升迁的关键阶段,忙着准备会议、处理各种事务,没时间立即见王平。毛主席还亲自建议他在十大之后担任党的副主席,那可是正国级别的职位。李德生责任重大,精力有限,王平的事只好往后搁一搁。

王平8月8日抵达北京,一直到十月底的十大会议结束,李德生才腾出时间去见他。这时候,王平已经在招待所住了二十多天,心里肯定挺着急的,可也没有办法。见面以后,李德生态度还挺不错,他直言不讳地跟王平说:“你没啥大毛病,主要是和彭德怀的关系问题。你得先把你的党组织生活搞恢复,把档案转到总政治部去。”他说得挺随意,毕竟彭德怀那件事已经过去了不少年,王平受到的牵连其实也不算严重。

李德生还夸了他一句:“你身体挺好,将来还可以干活。”这话听着挺不错,但毕竟事儿没搞定——啥时候能安排工作?他也没说个准。谈话就这么结束了,王平只能继续呆在招待所里等着。这一等,又是好几个月,老战友们经常来看他,可工作安排的事儿始终没有眉目。

李德生没给王平落实工作的原因可能有几种:第一,可能真的没有合适的岗位存在。王平是上将,级别不低,经历也丰富,不能随便安排个小岗位,得找到符合他身份的职位,可这类位置并不是随时都有的。第二,李德生可能自己事务繁忙,随着担任副主席的职务,重心转变了,可能没太多精力操心这些细节。第三,虽然王平的政治问题不算严重,但档案里的那点“尾巴”还存在一些影响,因此安排工作时不得不更谨慎。

不过,王平倒是挺能理解的,他跟李德生都是老革命,自家知道对方不是啥坏人。李德生忙得不可开交,王平都能体谅;没有安排岗位,王平也能接受。毕竟这帮老同志心里都装着大局,不会太计较个人得失。

王平在北京招待所住了几个月,到了1974年又返回南京,可工作依然没有着落。一直等到1975年,叶剑英亲自出面操办这事,才算有了个着落。那一年,王平被调到军委炮兵任政委,总算是重新安排了岗位。距离他最初写信求助,已经过去两年多了。

叶剑英再次出手,说明他一直挂念着王平这事儿。而李德生那头,拖了这么久没搞定,估摸着确实是有心无力。他能力有限,忙不过来这些琐碎的事,也不是故意拖延。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那会儿特殊的环境导致的。王平是个老功臣,不过因为政治的关系吃了不少苦;叶剑英想帮他一把,可底下的执行哪儿顺利啊;李德生那边又忙又没有合适的时机,就这么一拖再拖。放到现在看,觉得李德生有点不太靠谱,可那时候大家都忙着大事儿,谁也不能事事都周到。

王平心态倒还挺淡定的,等了两年多也没啥怨言,最终还能重新上岗,总算算是给个说法。这帮老将军啊,心胸挺宽阔的,经历那么多大风大浪,这点小困难对他们来说其实不算啥。从这事儿也能看出,那会儿的军队干部管理,有时候还挺随意的,基本靠人情、靠资历,偶尔也靠点运气。



上一篇:1945年希特勒坦言三大遗憾:信错一人,用错一人,爱错人
下一篇:1960年切·格瓦拉拜会毛主席,激动到语塞,毛主席:你很年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