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二环立起160米“何尊”,是致敬历史还是消费国宝?
西安这地界儿,就没个消停的时候。
你以为在北二环太华路立交那个“著名”的停车场堵车,已经是人生的极限了?
天真。
就在你我堵得怀疑人生的时候,人家“咣当”一声,直接在那旁边刨了个大坑,要给你整个160米高的大家伙——“西安尊”。
听到这名儿,我先是愣了三秒,然后没忍住笑出了声。
“尊”呐!
北京那500多米高的叫“中国尊”,咱这160米的“小兄弟”也敢叫“尊”。
这还不算完,人家灵感来源,直接一步到位,给你干到了国宝“何尊”身上。
老铁们,这是啥概念?
何尊,就是那个肚子里刻着最早“中国”俩字的青铜器,国之重器。
咱现在把它“复刻”成了一座写字楼,插在了大明宫旁边。
这操作,已经不是文化自信了,这是直接把文化老祖宗的牌位请出来,供在了CBD的香案上。
我都能想象到未来招商的PPT上,第一页就是硕大的两个字——“正统”。
说真的,你不能不佩服这帮搞开发的人,脑子转得是真快。
北二环太华路那一片,守着大明宫这么个超级IP,人流车流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可这么多年,愣是没一个能拿得出手的顶级商业体。
全是些居民楼配底商,零零散散,不成气候。
就像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内力深厚,出门打架用的却是把生了锈的菜刀。
“西安尊”就是要来当那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甲级写字楼,高端酒店,开发商还拍着胸脯说自己抱着15年不撒手,绝不搞分割出售那一套。
这姿态,摆明了是要玩长线,深耕这片土地,而不是捞一票就跑。
这棋下得,稳、准、狠。
行,彩虹屁吹完了,咱得来点实在的。
每次看到这种“古今合体”的神操作,我心里就跟开了个辩论会似的,正反方吵得不可开交。
一方说,这是奇迹啊!
是把历史文化转化成城市竞争力的神来之笔。
以后外地朋友来,车开过北二环,你手一指:“瞅见没,那楼叫西安尊,‘中国’俩字儿就从它原型上来的!”
多有面子?
另一方却在冷笑:面子?
把一件用来沟通天地、承载国运的祭祀礼器,变成一个塞满了PPT、KPI和996的商业空间,这到底是传承还是亵渎?
这感觉,就像你把《清明上河图》印成了酒店的床单,你不能说它没传播文化,但总觉得睡在上面有点……瘆得慌。
老祖宗的敬畏之心,在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的包裹下,还剩下几分?
这事儿放在西安,就更有嚼头了。
一边,是沉静了千年的大明宫遗址,是盛唐帝国留给世界的一片巨大留白。
另一边,是即将崛起的、以三千年前周朝礼器为形的商业巨擘。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站在丹凤门下,仰望的究竟是历史的深邃,还是资本的压迫感?
这座“西安尊”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的会是古都的夕阳余晖,还是加班族疲惫的脸庞?
别跟我扯什么“和谐共生”,看看太华路立交那日常“血栓”的交通状况吧。
一座160米高的商业体,未来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成千上万的人流车流吸附过来。
我都不敢想,到时候的北二环,是会注入新活力,还是会直接当场“心梗”?
这到底是城市发展的强心针,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一棍子打死也不客观。
从效果图上看,设计师确实是动了心思的,不是简单粗暴的复制粘贴。
但建筑这东西,最终还是要交给时间去检验。
它究竟会成为一个让西安人骄傲的城市名片,还是沦为一个巨大的、长得像古董的交通拥堵制造器?
现在,挖掘机才刚刚开始工作,一切都还悬着。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头顶“中国”光环的“西安尊”,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了。
它更像是一道考题,摆在了所有西安人的面前,考的是我们这座城市,究竟该如何与自己那过于辉煌和沉重的过去,握手言和。
所以,各位,这事儿你们怎么看?
是该鼓掌叫好,还是该捏一把汗?
评论区里见真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