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介绍

58年张国焘曾向党申请生活补贴,主席批示: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

发布日期:2025-07-21 09:24    点击次数:118

参考来源:《建国以来伟人文稿》第8册、《伟人年谱》、《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共产党历史》等资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958年秋,一份名为《关于张国焘最近情况简报》的汇报材料摆到了中南海伟人的办公桌上。

这份来自香港的情况汇报显得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其中提到的主人公张国焘,那个曾经的中共创党元老,居然主动通过我党在香港的工作人员,向党中央申请生活补助。

简报的内容让人不得不回想起这个人的复杂经历——从中共一大的主持人,到红四方面军的统帅,再到叛党投敌的前科,如今却在异国他乡生活困顿,不得不向昔日的组织求助。

时隔二十年,这个曾经在1938年投靠国民党的人,竟然又想起了自己的老东家。

【一】早年风云际会

张国焘1897年出生于江西萍乡县的一个乡绅家庭,父亲张觐珖,是清朝末年最末一届省试的拔贡生。,曾担任北洋政府时期的知事。

1916年,19岁的张国焘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在北大期间,他接触到了新思潮,特别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对他影响很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张国焘被推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

他组织学生进行街头演讲,散发宣传品,成为第一批被捕的学生领袖。在狱中的张国焘备受同学们敬仰,出狱时更是被当作英雄般迎接。

1920年,在李大钊的引导下,张国焘参加了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北京第3个党员。

他负责组织和交际工作,积极参与工人运动,特别是在长辛店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宣传革命思想。

为了支持革命事业,张国焘甚至将家中邮寄给他的一年生活费300块钱全部捐出。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由于李大钊因校务繁忙无法脱身,张国焘和刘仁静代表北京支部出席大会。

24岁的张国焘被推举为大会主持人,主持日常议事程序。会议选举产生中央局,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张国焘分管组织工作。

会后,张国焘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兼《劳动周刊》主编,这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

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先后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五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党的早期核心领导人之一。

1924年5月21日,张国焘与新婚不久的妻子杨子烈在北京被直系军阀政府逮捕。

张国焘在回忆录中自称他被逮捕后“咬着牙关,忍着剧痛,一言不发”,使敌人“一无所得”。

但是根据后来解密的北洋政府档案显示,张国焘在被捕后写下了供词,其中包含了当时北京全体共产党员的名单与全国铁路系统党员名单。

这些材料对党组织造成了严重损失。10月25日,张国焘夫妇在冯玉祥发动政变后获释,重返中共中央继续担任要职。

【二】长征时期的分歧

1932年,张国焘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领导者。到1935年长征开始时,他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近8万人的规模,实力雄厚。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

此时的中央红军经过长途跋涉,人员减少到不足3万人,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却兵强马壮。会师后,张国焘取代周恩来出任红军总政治委员。

在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上,张国焘与中央产生了严重分歧。

6月26日召开的两河口会议通过了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的方针,但张国焘坚持南下主张。他认为北上前景不明,而南下可以避开国民党的军事压力。

分歧愈演愈烈。1935年9月9日,得到叶剑英报告的中央领导连夜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张国焘则率红四方面军继续南下。

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另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自任"中共中央主席",并宣布开除中央北上领导人的党籍。

张国焘以"党团中央"的署名向陕北的中共中央宣称:"此间已用中央、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你们应称北方局,陕北政府和北路军,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然而南下的结果并不理想。红四方面军在南下过程中损兵折将,处境艰难。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重新北上。

同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终于实现了大团结。

【三】1938年的背叛

三大主力会师后,张国焘的政治地位明显下降。

1937年3月,他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受到严厉批判。虽然仍保留政治局委员身份,但实际权力已被大大削弱。

1938年清明节,国民党照例邀请陕甘宁边区政府派代表参加祭黄帝陵活动。

张国焘以边区政府副主席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4月4日,祭陵仪式结束后,张国焘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相谈甚欢。

按照原定计划,张国焘应当祭陵结束后立即返回延安。

然而4月5日,他却突然对秘书和警卫班的人说要去西安办事,并钻进了蒋鼎文的汽车。负责保护他的警卫员张海急忙跟上,但张国焘已经决意要走。

蒋鼎文后来在回忆录中记述:"张国焘的出奔脱离共产党是民国二十七年四月间的事。那年中央派我主祭黄帝陵寝,中共也派代表张国焘代表中共中央陪祭。某日黎明我起身不久,忽然进来一个人,跪下向我求救,自称是张国焘,要我保护他的生命安全。"

在西安,张国焘住进了国民党的西京招待所,与国民党高级官员频繁接触。4月7日,国民党安排他乘火车前往武汉。

4月8日晚,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接到林伯渠的电报,得知张国焘私自离开延安的消息。

周恩来立即指示李克农等人到车站寻找张国焘。

4月9日,李克农在汉口火车站成功"截获"了张国焘,并将他安排住进大华饭店。

为了挽救张国焘,周恩来与他彻夜长谈,劝说他向中央承认错误。

中央也发来电报:"国焘同志:我兄去后,甚以为念。当此民族危机,我党内部尤应团结一致,为全党全民模范,才能团结全国,挽救危亡。我兄爱党爱国,当能明察及此。政府工作重要,尚望早日归来,不胜企盼。"

然而张国焘去意已决,多次寻机逃跑。4月16日,应张国焘要求,周恩来陪同他去见蒋介石。

见到蒋介石后,张国焘开口就说:"兄弟在外糊涂多年。"

这句话让周恩来当场愤怒,立即反驳:"你糊涂,我可不糊涂。"

最终,在国民党特务的协助下,张国焘成功逃脱,只留下一张纸条表明脱党决定。

4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开除张国焘党籍。

【四】投靠国民党的岁月

张国焘投靠国民党后,并没有得到期待中的高官厚禄。

戴笠将他安排在军统机构,从事反共特务活动。他的主要工作是利用自己的过往经历,拉拢策反中共人员,并培训反共特务。

戴笠对张国焘寄予厚望,为他专门举办"特种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由张国焘任副主任。

学员都是从军统其他训练班中精心挑选的优秀人员,每个学员都需要经过张国焘的亲自面试。

然而,张国焘的反共活动效果并不理想。

他试图策反的中共人员大多拒绝合作,连他的贴身警卫员都表示:"我是个共产党员,绝不背叛组织。"这让张国焘颇为尴尬。

1948年6月,张国焘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

同年11月,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败局已定。张国焘预感到大势已去,心情极度恐慌,跟随国民党逃到台湾。

在台湾,张国焘受到各种排挤和冷遇。他租住的房子被台湾行政院强行征用,连投诉都无门。

国民党当局对这个曾经的叛徒并不信任,蒋介石曾经说过:"他现在可以背叛共产党,今后也可以背叛国民党。"

1949年初,蒋介石筹划撤台事宜时,毛人凤受蒋介石指派做张国焘的工作:"你去台湾不如留大陆。你留下来,我们在共产党内就有了一位共事多年的老朋友,这比去台湾作用大得多。"

对于被抛弃的结局,张国焘始料未及,但他深知自己叛党后做了太多对不起共产党的事,留下来没有出路,坚持带着家人逃至台湾。

【五】香港的困顿生活

1949年冬,张国焘带着妻子杨子烈和儿子离开台湾,转居香港。他们在九龙租了一套陈旧的房子,面积不大,租金却高达6000港元。

在香港,张国焘最初在一家小报担任主笔,每天写评论文章赚取生活费。但好景不长,他很快被挤出报社,生活陷入困境。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国际黄金价格上涨。张国焘将全部家当5000美金投入香港金融市场,从事黄金买卖。

他自信地认为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金价会继续上涨。

然而他的投资头脑并不好,50年代中期香港金价大跌,张国焘血本无归。

雪上加霜的是,妻子杨子烈在一次意外中受伤,巨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彻底崩溃。

张国焘不得不拼命写稿维持生活,但香港几家大报刊对他的稿子兴趣越来越小,退稿信成了家常便饭。

走投无路的张国焘,开始怀念起过去的岁月。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张国焘通过报纸认真研究了会议精神,注意到党提出了"双百"方针,政策似乎比以前宽松了一些。

这让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也许伟人会不计前嫌,凭借自己的老资格,党组织至少会帮助他解决生活问题。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国焘决定试探一下党组织的态度。

1958年,他终于通过中共在香港的工作人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愿意为新中国做点事情,同时希望党中央能够提供一些生活补助。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1959年1月5日,中共中央将张国焘的意思印成内部情况简报,报送给了伟人。

面对这份简报,伟人陷入了深思。

眼前这个张国焘,曾经是自己的老战友,也是党的创始人之一。

虽然他犯下了严重错误,甚至背叛了革命,但从人道主义角度考虑,帮助一个生活困难的老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事情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伟人对张国焘这些年在香港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他的真实处境和复杂背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对张国焘的任何帮助都需要极其慎重的考虑。

经过深思熟虑,伟人拿起笔在简报上写下了自己的批示。这个批示既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原则性,也展现了伟大领袖的胸怀。伟人同意了张国焘的请求,但同时提出了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将决定张国焘未来的命运走向。它既关乎张国焘个人的选择,也涉及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六】伟人的条件与张国焘的真实处境

伟人在简报上写下的批示言简意赅,但态度十分明确:"应劝张国焘割断他同美国人的关系。如能做到这点,可考虑给予个人生活方面的补助。"

这个批示现收录于《建国以来伟人文稿》第8册第30页。

原来,张国焘在香港这些年并非完全靠写稿维生。

早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美国人就找上门来了。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就通过美国亚洲研究中心找到了张国焘,希望通过他了解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的相关情况。

美方希望通过了解中共党政领导人,推测出其在党和政府中的地位、关系,以至未来的内外政策。

张国焘作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建国后任领导职务的绝大多数高级干部都有过接触,甚至长期共事,掌握着普通人无法了解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美国分析中国的政策走向具有重要价值。从1953年7月起,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其驻港负责人,先后20多次拜访张国焘,希望了解数位中共重要人物的情况。

对于美国人的要求,张国焘总是尽己所知以满足他们。作为回报,张国焘从美国人那里也讨到了一些报酬,使自己经济窘迫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196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名人中心的研究员专程来到香港,拜访了这位昔日的中共要员。

来访者对张国焘说:"你在中国共产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离开你,任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不完整。"

美方建议张国焘写回忆录,并承诺每月提供2000港元的生活费,书出版后还会另付稿费。

对于生活困顿的张国焘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从此,他开始接受美方资助,并按要求撰写各种材料,提供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情报和分析。就这样,张国焘一边拿着美国人的钱,一边过着依附的生活。

伟人早已知道张国焘与美国人的这种关系。

在当时中美关系极度紧张的背景下,如果党组织为一个美国的合作者提供生活补助,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合适。

伟人的这个条件,实际上是给张国焘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要么彻底断绝与美方的关系,重新做人;要么继续走自己的路。

【七】最终的选择与人生结局

当伟人的意见通过秘密渠道传达给张国焘时,他沉默了很久。

这个选择对他来说太沉重了,意味着要彻底割断与美方的关系,也意味着要在政治上重新站队。他需要在美国人提供的现实利益和党组织可能给予的帮助之间做出抉择。

张国焘在香港的住所里来回踱步,内心矛盾重重。

一方面,他确实怀念过去在党内的岁月,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是党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另一方面,美国人提供的资助是他目前生活的重要保障,失去这笔收入意味着要重新面对经济困难。

妻子杨子烈看出了他的纠结,多次劝他慎重考虑。杨子烈曾经在延安时就对张国焘的叛变行为痛骂"不仁不义",但多年的患难与共让她理解丈夫的处境。

她提醒张国焘,虽然党组织表现出了宽容,但以他的过往经历,即使回归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信任。

经过数日的反复考虑,张国焘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

他不愿意割断同美国人的关系,因此也就失去了获得党组织生活补助的机会。这个决定,实际上为他后半生的命运画下了句号。

此后,张国焘继续为美方工作,写回忆录,提供各种材料。

张国焘从自己的童年写起,详细记录人生经历。在写作过程中,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他时常心潮起伏,不能自禁,经常在写作时不知不觉间眼泪就流了下来。

1966年,香港一家媒体购买了其回忆录的版权,开始以《我的回忆》为题在报纸上连载,后来结集出版。

1968年10月21日,张国焘在香港接受了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政治分析家和两位负责大陆事务官员的专访。

到了60年代中期,特殊时期的影响波及香港,政治气氛变得紧张。

张国焘和杨子烈越想越害怕,几乎每天都睡不着觉,心惊胆战地过日子。担心自己的安全,张国焘决定离开香港。

1968年,他带着全家移居加拿大多伦多,投奔早已在那里定居的大儿子张海威。

在多伦多的日子里,张国焘过得并不如意。

异国他乡的生活让他感到孤独和落寞,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

虽然三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作——大儿子张海威在多伦多教数学,二儿子张湘楚在纽约当医生,三儿子张渝川在多伦多当工程师——但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仍然有些困难。

张国焘夫妇到达多伦多后,与大儿子一家同住。每日子孙绕膝,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张国焘的心灵,使他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然而不久,他和杨子烈就发现大儿子的收入养活一家老小有些困难,便搬出了儿子家,住进政府提供的免费养老院。

根据加拿大法律,65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接受政府福利救济,每月领到的养老金足够维持基本生活,有时还可以到中国餐馆小酌一顿。

张国焘在养老院里过着平静的日子,偶尔会有老朋友来看望,每当这时他总是紧握着来访者的手,有时还泪水涟涟。

1976年的一天,79岁的张国焘突然中风,右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妻子杨子烈也已年逾七旬,腿还有残疾,无力照料张国焘。

张国焘只得申请住进老人病院。

老人病院地处多伦多郊区,因为是官办的慈善机构,条件很差。张国焘与另一位老人同住一间只有6平方米的小房间。

这位老人的脾气很糟,当有人来探望张国焘时,他便嫌谈话影响了他,不断地发牢骚。张国焘处境艰难,但今非昔比,只能把气咽在肚子里。

中风后的张国焘行动不便,说话困难,发音不清,耳朵也不怎么管用,每日只能坐在轮椅上在室内活动。

1979年11月26日,是张国焘的82岁生日。三个儿子将他从老人病院接到大儿子张海威家中庆祝。

天伦之乐使张国焘的心情有些好转,他不愿意再回到严寒难忍的老人病院,不由得脱口而出:"病院有时暖气关闭,冷得我时作呕吐。"

一家人听后,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不回老人病院又能去哪儿呢?三个儿子都是勉强度日,再养活张国焘就更加拮据了。

张国焘只能再回到他不愿去住的老人病院。当张国焘离开家时,杨子烈为他准备了几床毛毯,以抵挡严寒的侵袭。

看着丈夫被重新送回病院,杨子烈的心情格外沉重。

1979年冬天的加拿大异常寒冷,大雪连绵不断。

12月2日夜,病床上的张国焘翻身时,把被子与毛毯弄到了地上,数次按铃叫护士却无人应答。

张国焘只能默默地忍受严寒的折磨,身体本已虚弱不堪的他,受此风寒,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12月3日凌晨5时,张国焘已处于弥留之际。当他想再看一眼亲人时,身边却空无一人。

这个曾经在中共一大上主持会议的创党元老,这个曾经统帅八万红军的方面军领导人,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最终在异国他乡的养老院里孤独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享年82岁。

张国焘去世后,蒋经国得知他的死讯,念及旧情,派人给其家属送去1万美金作为丧葬费用。



上一篇:庄大哥做和事佬?加代如何用一场饭局逼退山东矿业大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