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系债务压顶,郭广昌究竟是否还能顶得住?
1
2019年,在金融投资领域深耕30年的郭广昌,与秉持“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理念的董明珠,一同现身某商业论坛。郭广昌早听闻董明珠行事泼辣,见面便用“很可爱”来形容她。
董明珠瞬间听出了弦外之音,在她看来,用“很可爱”形容自己这位65岁的CEO,除了字面意思,更暗含着“没头脑”的嘲讽。
面对这般讥讽,董明珠泼辣的性子当即显露,回应道:“不管你是谁,我都要讲真话,即便会得罪你,也还是要讲。”
在擅长交际的郭广昌看来,“讲真话”似乎和“没头脑”没什么两样。他随即向董明珠发出邀请:“我觉得董姐也可以涉足金融领域。”其用意是想让格力像复星那样赚取快钱。
董明珠毫不示弱地回道:“我绝不会涉足金融。一来,我不懂金融;二来,金融无法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更不能让一个社会走向富裕。”
后来,这段对话广泛传播,在媒体上迅速引发热议。多数网友站在董明珠这边,认为金融就是一场“低买高卖”的金钱博弈,谁的资本雄厚,谁获胜的概率就大。
大户设局,散户跟风投入,大户撤资时,散户便成了被收割的对象。反观格力,踏踏实实地生产空调,带动了就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财富。
针对郭广昌的质疑声不断涌现,有网友评论:“复星赚的钱,正是股民损失的钱,这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2020年,复星的处境愈发艰难。郭广昌对董明珠说:“我觉得尤其是在今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所以彼此之间要多些宽容。不要去妖魔化其他企业家,也不要妖魔化其他产业。”
董明珠只是指出了金融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就被扣上“妖魔化”金融业的大帽子,实在有些冤枉。
众所周知,金融业过度发展会挤压实体产业的生存空间。
以美国华尔街为例,它凭借金融力量将触角延伸到全球各地,丰厚的利润使得美国工业失去竞争力,纷纷迁往海外,导致产业空心化。
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进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
美国金融业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2
郭广昌创立的“复星系”,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是一支声名远扬的力量。
据界面新闻统计,股票市场中与复星有关联的上市公司达35家,业务涵盖房地产、医药、零售、投资和钢铁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业务繁杂、体量庞大的金融网络,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9月,有关郭广昌跑路的消息传出后,“复星系”股票集体下跌。
郭广昌究竟有何能耐,能在短短30年间直接或间接掌控35家上市企业?
无非是人们熟知的套路:杠杆与贷款。用银行和投资人的资金去收购、参股其他企业;拿到股权后,再向银行和金融市场借贷,继续进行收购、参股。如此循环往复,复星系的规模不断扩大,才有了如今的体量。
2014年至2017年,复星将收购范围扩展到海外,花费近2000亿发起了47次并购,据说其中不少是溢价收购,国外金融同行评价道:“中国人是最出色的投资者。”
同一时期,与复星一同向海外扩张的还有万达和海航,万达于2017年出现危机,海航则在2021年进行破产重组。
这种疯狂的并购行为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2017年,银监会发布通知,要求排查复星的授信风险。
资金来源被限制后,复星的扩张步伐终于停下。“要坚决防止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的警示至今仍回响在耳边。
今年6月,郭广昌从浦东乘飞机前往海外视察公司。作为复星的老板,去国外查看自己并购的企业,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
但郭老板的视察时间有些长,在国外足足待了3个月。国内随即传出“郭广昌跑路”的消息,这让半年没更新微博的他不得不发布一则辟谣信息。
2015年,曹德旺为了美国工厂,在美国居住了好几个月,没人说他跑路,因为他的工厂在国内,即便人走了,资产也无法轻易转移。
金融家则不同,他们所持有的财产都是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可在全球任何地方进行买卖变现,自然容易让人怀疑其跑路。
在这三个月的海外行程中,郭广昌十分忙碌,共走访了20多个国家和40多座城市,却仍未走完复星的所有海外公司!恰逢国内传出跑路消息,他只好提前结束行程,回国证明自己的清白。
如此复杂的海外资产网络,花3个月都无法全部查看一遍,不禁让人怀疑:复星是否有能力经营好这些资产?
3
首个看空复星的并非国内市场,而是美国市场。
从今年3月起,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不断下调复星的评级,建议投资人抛售其股票。随后,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美国银行也给出了相同的负面评价。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穆迪看空复星的理由很简单:公司的流动性极差,说白了就是“复星没有现金了”。复星拥有8000亿资产,却背负着6000亿债务,负债率高达75%。
更棘手的是,今年有1052亿债务需要偿还,而复星的现金储备仅有967亿,仅偿还债务都不够,更别说支撑企业的正常运营了。国内的同花顺也指出:复星的现金流存在32亿的缺口。
面对危机,郭广昌选择“抛售资产”,集中出售青岛啤酒、中山公用、泰和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累计套现180亿,以应对年底到期的债务。
客观而言,1000亿出头的短期债务与8000亿的资产规模相比,并不算多,复星虽有现金缺口,但缺口不大,卖掉部分股票回血就能填补。
但问题在于“复星系”那些被复星入股的公司,一旦出现大量抛盘,股价就面临大幅下跌的风险。同时,大量优质资产被抛售用于偿债,将影响复星未来数年的盈利能力。
“复星国际”的股价从今年年初开始就持续下跌,从9元的高位跌至4.5元,这反映出投资人对复星未来的悲观预期。为了稳定股价,复星已启动9次回购,以防止股价出现螺旋式下跌。
2018年,有记者问海航董事长陈峰:“你们和复星都在进行海外并购,两者有什么不同?”
信奉佛教的陈峰回答:“因果不同。”
企业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经营过程中种下的“因”。海航因海外并购买扬名国际,最终却以破产收场。希望复星的“因果”真能与海航不同。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