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风险显现,沪深股市杠杆创十年新高!
上周股市融资余额飙升到十年新高,深市甚至创了历史纪录! 股民们被吓得直哆嗦,担心2015年杠杆崩盘的噩梦重现。 真相是,这些数字里藏着个大陷阱。 只看融资余额就像只看房价上涨就喊泡沫,完全忽略了房子整体价值也在涨。 当前杠杆风险远比想象中健康得多,用负债率一算,风险瞬间降级。
融资余额冲上新高,沪深两市加起来的总借贷资金破纪录了,深市融资额超过了2015年牛市顶点的水平。 各大财经新闻铺天盖地渲染这个现象,称它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引爆大跌。 散户们一听就慌了,纷纷减仓跑路,生怕重复2015年那种暴跌惨剧。
可只看融资余额这种绝对值,就像只看借款数字不关心你口袋里的总钱数,结果纯属误导。 真正决定风险的是负债率,也就是融资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 打个比方,你要是贷款20万买房,房价涨到200万了,那10%的负债率一点不危险;可如果房价没变,还是100万,那20%的负债率才叫风险。
现在A股的流通市值已经膨胀到80万亿,比2015年的30万亿翻了不止一倍。 融资余额虽然涨了,放进这个大池子一除,负债率才2.31%。2024年底的低点时更高,现在还没创下最近半年的新高。 这种计算法揭开了真相:杠杆资金根本没到警戒线。
回看2015年那一轮,负债率冲到4.16%,是现在的快两倍高。 关键区别是,那时的杠杆结构像野马狂奔。 场外配资、伞形信托这些违规工具满天飞,占融资总额的近40%,成本高、期限短,一有风吹草动就疯狂踩踏。 现在的杠杆资金99%都是场内融资,受严格监管,风险被牢牢锁在盒子里。
监管措施也严到家了。 平仓线强制拉到264%以上担保比例,远高于130%的底线要求;个股持仓集中度卡死在30%以内,避免了单个投资者全仓押宝的疯狂行为。 这些机制就像给杠杆资金装了个安全气囊,冲击来时它能缓冲掉大部分动能。
资金流向更理性,不再乱投概念股。 融资主力流向了电子、医药生物和新能源行业。 具体看,电子板块净买入957亿,都集中在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身上;计算机吸了576亿,比亚迪这类龙头企业占了份量。 行业龙头的硬实力支撑着融资头寸,不像2015年那样一股脑炒作垃圾股。
投资者行为升级了,机构参与度翻了近三倍。 他们主导的资金流更稳定,买盘集中在高成长股上,跟风瞎炒的少了。 这种结构变化降低了系统级暴跌的概率,单个行业震动不会引爆整个市场。
我自个的模型天天扫一遍数据。 每天后台跑批处理,计算最新负债率,一有异常就报警。 普通股民也能学这招,看看历史图表里的纵坐标值,自己动手除一下流通市值。 以后媒体再炒融资新高,你直接拿工具掐算,别被人云亦云带了节奏。
杠杆风险得动态跟踪。融资如果占个股流通市值8%以上,或者大盘成交量跌破1.7万亿,就得提高警惕。 目前看,整体环境还很稳当。 独立判断才是王道,别让恐慌蒙蔽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