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信任的师长为何出卖起义军长——黄樵松?
那是一个冰封的1948年冬季,解放军的雄师即将兵临城下,太原城内硝烟弥漫。这场解放战争中历时最久的战役,战士们在这长达六个月的血与火中奋勇拼搏。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役的早期阶段,国民党第30军军长黄樵松曾在太原密谋起义之举。
他计划先派遣一个团兵力,意图夺取太原城门,以此切断阎军与外界的联系;紧接着,另一团部队将迅猛直指太原绥靖公署,旨在生擒阎锡山,进而迫使其下达命令,令守军缴械投降,并接受改编。
1948年11月,太原与大同已被孤立,成为孤城。驻守太原的阎军十余万,正准备与解放军展开一场生死决战。彼时,城外的碉堡林立,形势紧张。
自10月31日起黄樵松派遣谍报队长王震宇跋涉烽火,抵达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第八纵队的防御阵地,洽谈起义相关事宜。直至11月3日深夜,阎锡山突然对黄樵松进行诱捕,翌日拂晓,解放军代表便已抵达。晋夫被捕,起义被镇压。
英雄未竟身先陨,悲泪横流满胸襟。那场起义在策划的五日四夜中,究竟有何变故,导致革命事业功亏一篑?
黄樵松感叹道:仅凭这点灯油,还能维持多久呢?
黄樵松,身为“最忠实”的部下所背叛而壮烈捐躯,成为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唯一因阵前起义而英勇献身的国民革命军军长。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他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
大型军事谍战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勇者无敌》中,主人公周啸风的形象灵感源自于黄樵松。
为解太原之围,蒋介石紧急下令,将整编第三十师(军)由西安空运至太原。黄樵松师长虽对内战心怀厌恶,但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的严厉命令下,亦不得不率领部队奔赴太原。
于太原周边的要塞争夺战中,我军30军部队成功从解放军手中夺回了阎军所失的风陵渡、牛驼寨等战略要地,然而,代价亦极为惨重,伤亡人数高达三千之众。在一次聚会上,黄樵松感慨万千,叹道:“凭我们这点灯油,又能维持几日呢?”
为谋求部队的光辉未来,并力保太原城不受战火侵袭,黄樵松毅然萌生了在阵前发动起义的念头。
起义计划:直捣绥靖公署,生擒阎锡山。
11月2日,解放军代表晋夫伴随王震宇一同抵达城中,随后便与黄樵松将军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谈,直至深夜。黄樵松将军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起义胜利之际,他受命对山西省政府进行重组,同时保留了并加强了第30军的编制。该军在一年期间内接受了整编与训练,暂未进行调动。
一、假借换防休整之由,对30军实施调动。具体而言,抽调一个团从东山前线撤至太原小东门,以此开辟一条通道,引导解放军顺利入城。
二、部署一支精锐部队于各城门,确保阎军内外交通的彻底隔绝。
三、我军毅然发起突袭,直捣太原绥靖公署,成功生擒阎锡山,进而迫使阎军放下武器,服从改编之令。
太原市杏花岭区小窑头村黄樵松起义旧址室内挂晋夫同志肖像。
起义计划已定。11月3日黄樵松亲自将晋夫送出城外,派遣王震宇重踏晋夫之足踪,再度莅临解放军阵地,我有幸与时任第十八兵团(即华野第一兵团)的政治部主任不期而遇。胡耀邦进行谈判。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徐向前司令员原则上赞同了黄樵松所提出的起义条款及起义方案。然而,仅期望30军负责迎接解放军进城,进城后的战斗任务悉数交由解放军负责。
黄樵松,30军军长。
此外,徐向前司令员在复信中强调,我军步兵师普遍实行三团制,并无旅级编制,因此建议三十军按照这一编制进行调整。
方便起义联络,八纵司令部参谋处长晋夫和侦察参谋翟许友作为中共的代表,他们分别担任华野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与警卫员的公开职务。
在那个11月3日的深夜,晋夫与翟许友一同离开了指挥所,跟随30军的联络员王震宇(亦即王正中)步入城内。然而,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在先前的沟通中,胡耀邦曾有意亲自入城与起义力量取得联系,然此举被徐向前所制止,从而避免了更大规模的损失。
最信任部下,最危险告密
恰在11月3日,黄樵松军长向昔日的部属——第27师师长戴炳南,透露了他的起义蓝图,并对具体任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戴炳南,于1905年诞生于山东即墨,其父戴宪斌曾供职于段祺瑞、唐继尧、阎锡山等名将麾下,担任过参谋、副官等要职。而他的胞弟戴炳麟,亦曾在原30军军长鲁崇义的指挥下,担任营长一职。
师长:戴炳南
自1932年起,戴炳南便紧随黄樵松的脚步,深获其信任与重用。从营长到团长,再到师长,黄樵松对他的提拔一路相伴,十六年的并肩作战,让黄樵松对戴炳南的信任愈发坚定。
然而,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那些最忠诚的部下往往却变成了最危险的告密者。他们悄然隐藏在信任者的庇护之下,于暗中冷不防地刺出一刀。
自1948年10月起,在黄樵松与戴炳南就全国战局进行深入探讨之际,黄樵松坦言,东北战事失利,徐州亦不容乐观,他认为,未雨绸缪,及早规划方为上策。戴炳南言:“时机尚未来临。”实则,此时此刻,便能洞察出他对“早做筹备”的理念持不同见解。遗憾的是,这并未引起黄樵松的警觉。
在起义计划得以确定之后,黄樵松即刻召集昔日的部下、27师师长戴炳南,商讨起义的具体事务。黄樵松言道:“锦州已沦陷,范汉杰所率十万精锐之师,全军覆没,范本人亦被生擒。郑洞国在沈阳指挥着装备精良的十万美械部队,已向解放军缴械投降。60军在长春毅然起义,而山东济南的吴化文亦率部起义,司令官王耀武亦落入了解放军之手。如今,太原已被重重围困,形势岌岌可危,危在旦夕。”
黄樵松话音刚落,便取出了徐向前司令员和高树勋将军的信件,递至戴炳南眼前。他接着说道:“今日恰逢其时,正是我们揭竿起义、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随后,他将起义的详细计划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戴炳南。
戴炳南:不愿家眷受连累
戴炳南对起义持保留态度,他当时表达道:“军长务必深思熟虑,鉴于阎锡山仍拥有众多军队,且城内绥靖公署的警卫力量也不可小觑,一旦起义失败,恐将导致我军全军覆没。此外,我们的家人均寄居于西安胡宗南处,若我们发动起义,家眷们将面临何种境地?”
黄樵松断然宣称:“此刻已无需再过多犹豫!”戴炳南恳请黄樵松三思而后行,但黄樵松坚决回应,认为无需再作考虑。随后,他下达严令,要求戴炳南即刻向所属各团团长传达行动指令,此举无异于下达了不容置疑的死命令。
黄樵松下达命令,指示戴炳南在解放军对太原东山防地发起攻势之际,30军需主动放弃大小北门与大小东门,以便接应解放军顺利入城。随后,两军将并肩作战,共同围攻绥署,力求生擒阎锡山。
纵然勉力赞同了黄樵松的起事之策,戴炳南心中依旧抱着一丝对太原坚守的幻想,对投身起义充满顾虑;尤为重要的是,他忧虑起义成功后,留在西安的家人可能遭遇不幸。苦思一日,仍难决断。
太原城沦陷之际,戴炳南于新设的太原市公安局阳明巷2号院落中被捕,其藏身之所竟是其连襟的宅邸。
据他被俘后的供述,他不愿太原30万百姓被共产党统治,不愿对不起老长官孙连仲和鲁崇义,不愿在西安的家眷受到牵连,更不愿背负“叛变投敌”的罪名。
仵德厚选择的策略,唯有最后一条路——告密!
11月3日,黄昏时分,六点钟的钟声敲响。在肩负起起义使命之后,整日彷徨的戴炳南,终于找到了他的结拜兄弟,27师副师长仵德厚商议对策。
仵德厚,27师副师长。
投身于起义的浪潮,投身于解放军的怀抱,仵德厚却选择了不参与;然而,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更为剧烈,那便是担心若30军无法守住太原的城门,阎军一旦反扑,届时,一切或将陷入绝境。
自寻短见与逃避现实均非长久之计。此刻,我们已至绝境,唯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成就霸业,要么命丧黄泉。这对戴炳南与仵德厚而言,无疑是一场艰难的选择。
末了,仵德厚直言:投身于这场起义,实非明智之举!唯有唯一可行的选择:那就是告密!
太原解放之际,仵德厚被判入狱十年。刑满释放后,他被分配至太原东太堡砖厂担任工人。1975年,有幸获得特赦,他终于得以重返故里。遗憾的是,2007年,他在咸阳市泾阳县的家中因病离世,享年九十七载。
在仵德厚的回忆录中,提及了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戴炳南曾对他言道,“黄樵松此人性情狡黠,手段毒辣”,“而阎长官则为人忠厚老实”。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戴炳南才做出了告发的决定。
为确保万无一失,戴炳南特地召来了团长欧耐农,欧耐农亦同意泄露秘密。戴炳南遂下定决心,背叛了他一手栽培、与他并肩作战十六载、视作可托付重任的生死至交——军长黄樵松。
此外,戴炳南本人曾多次自述,其祖父及父亲均曾供职于山西,属阎锡山的旧部,由此可知他与阎锡山之间的渊源已久。阎锡山亦常对身边之人言及,他与戴炳南之间的关系,乃是一脉相承,父子间的延续。
另一种观点认为,戴炳南之所以选择告密,乃是在其山东同乡、30军参谋长仝学曾的劝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