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秃山到森林,中国用100年时间“染绿”山河!
河北塞罕坝的张叔,去年带孙子去林场,指着成片的落叶松说:“你太爷爷那时候,这儿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砍棵树都得跑几十里。”100年前,中国还被外媒称作“秃山之国”——陕北黄土坡裸着脊梁,西南山地只剩碎石,连江南丘陵都少见成片的树。可现在,走在浙江安吉的竹林里,抬头是遮天的绿;站在甘肃祁连山下,能看见牧民赶着羊群从林海旁走过。这百年的“染绿”路,藏在农民的锄头、护林员的胶鞋和年轻人的无人机里。
先唠唠过去的“秃山愁”:砍树是活路,留树是死路
“以前不是不想留树,是要吃饭就得砍。”陕北榆林的老周今年78岁,他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树屈指可数,家家户户靠砍山柴做饭、取暖,“天刚亮就扛着锄头上山,找棵细点的杨树砍,粗点的要留着盖房,砍完树的地方,下雨就冲得全是沟,地里的庄稼全被埋了。”
那时候的中国,处处是这样的困境:黄河流域因为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1933年一次洪水,冲毁了河南200多个村庄;西南山区的农民,为了种玉米,把山坡上的树全砍了,结果雨季一来,泥石流把房子都卷走了。老周说:“1960年闹饥荒,山上连草根都被挖光了,哪还有树?那时候看报纸说‘中国森林覆盖率不到10%’,咱不懂啥是覆盖率,只知道出门见不着绿,风一吹全是土。”
就连江南这样的“鱼米之乡”,也没好到哪儿去。浙江安吉的老吴,年轻时靠砍毛竹换钱,“那时候竹制品好卖,村里的人都上山砍,连小竹子都不放过,砍完的竹林光秃秃的,下雨就滑坡,我家的田被埋了两回。”那时候没人想“种树”,大家只觉得“树是用来用的”,用完了就再找,没了就只能认栽。
再说说怎么“染绿”:从“一个人扛树”到“一群人造林”
“真正开始变,是从‘不能 砍、要种上’开始的。”张叔是塞罕坝第三代造林人,他太爷爷1962年就来这儿种树,“那时候没机械,全靠人扛树苗,冬天零下几十度,手冻得裂口子,种10棵活不了3棵,可没人放弃,第二年接着种。”
最让人佩服的是“把砍树人变成种树人”。陕北的老周,1982年成了村里的护林员,“以前砍树,现在护树,每天背着水壶上山巡逻,看见有人砍树就劝,一开始没人听,我说‘你砍了树,明年洪水来了,房子没了咋办?’慢慢就有人跟着我种小树苗。”那时候种的树,多是耐旱的杨树、榆树,老周说:“一棵树苗也就手指粗,我天天去浇水,看着它长,比看孙子还上心。”
现在更不一样了,年轻人用科技帮着种树。甘肃的小李,是林业站的技术员,他操控无人机在荒山上播撒种子,“以前人工种树,一天种200棵,无人机一天能播500亩,还能精准撒在石头缝里,成活率比以前高多了。”还有大数据监测,小李手机里的APP,能实时看树木的生长情况,“哪棵树缺水了、生虫了,APP一响就知道,不用再满山跑。”
现在的山河:秃山变金山,绿起来的日子更有奔头
“以前觉得种树没用,现在才知道,树能当饭吃。”浙江安吉的老吴,现在不砍毛竹了,靠卖竹工艺品、开民宿赚钱,“村里的竹林长得密,游客来吸氧、挖笋,我家民宿旺季一个月能赚3万,比砍竹子强多了。”安吉现在的森林覆盖率90%以上,走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口种着花,路边全是树,老吴说:“以前出门怕下雨,现在盼下雨,雨后的竹林最好看,游客也多。”
还有陕北,以前的黄土坡,现在种满了苹果树、枣树,榆林的苹果卖到了全国各地,“以前种庄稼靠天,现在种果树,树能固土,果子能卖钱,一亩地能赚5000块,比种玉米强十倍。”老周的儿子,在网上开了直播间,专门卖陕北的水果,“镜头里全是树,网友说‘没想到陕北这么绿’,订单都接不过来。”
数据更喜人:2024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比100年前翻了两倍多,塞罕坝、右玉、三北防护林,一个个“绿色奇迹”在山河间铺开。张叔带孙子去林场时,孙子问:“爷爷,太爷爷种的树在哪?”张叔指着最高的那棵落叶松:“就是它,现在已经30多米高了,以后你也要接着护着它。”
唠到最后:不是山河变绿了,是中国人“认死理”种出来的
100年的“染绿”路,不是靠老天爷赏饭,是太爷爷扛着树苗在寒风里种,爷爷背着水壶在烈日下护,爸爸用无人机在荒山上播,一代代人“认死理”:“别人说这地种不出树,咱偏要种;别人说种树没用,咱偏要种出个样来。”
现在的孩子,在森林里上自然课,在竹林里摘笋,在果树下摘果子,他们不知道“秃山之国”是什么样,只知道“中国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就像张叔说的:“咱种的不只是树,是给后代留的‘绿色家底’,这比啥都金贵。”
你家乡的山,以前和现在不一样了吗?有没有见过爷爷辈种的树,现在长得比房子还高?评论区聊聊~